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3-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项目来源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2 项目来源 | 第16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3 研究范围界定 | 第2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24-64页 |
2.1 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进展 | 第24-50页 |
2.1.1 “绿色基础设施”产生背景及概念确立 | 第24-25页 |
2.1.2 国外绿色基础设施体系 | 第25-35页 |
2.1.3 国内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综述 | 第35-50页 |
2.2 国内外生态空间管控研究综述 | 第50-61页 |
2.2.1 生态管控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 第50-56页 |
2.2.2 国外生态管控规划案例及管控策略 | 第56-58页 |
2.2.3 我国生态管控案例 | 第58-61页 |
2.3 小结 | 第61-64页 |
2.3.1 国内外绿色基础设施研究总结 | 第61-62页 |
2.3.2 生态管控规划实践总结 | 第62-63页 |
2.3.3 综合性分析 | 第63-64页 |
3 生态管控与绿色基础设施耦合分析 | 第64-76页 |
3.1 生态管控规划与GI规划的相关性分析 | 第64-71页 |
3.1.1 核心特征分析 | 第64-66页 |
3.1.2 目标体系 | 第66-68页 |
3.1.3 空间尺度 | 第68-69页 |
3.1.4 作用载体 | 第69-70页 |
3.1.5 相关性总结 | 第70-71页 |
3.2 生态管控背景下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基本特征 | 第71-74页 |
3.2.1 空间维度特征 | 第71-73页 |
3.2.2 规划主体特征 | 第73-74页 |
3.2.3 时间维度特征 | 第74页 |
3.3 小结 | 第74-76页 |
4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理论构建基础 | 第76-94页 |
4.1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成要素研究 | 第76-82页 |
4.1.1 生态控制区范围内GI构成要素 | 第77-80页 |
4.1.2 建设用地范围内GI构成要素 | 第80-82页 |
4.2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技术方法 | 第82-88页 |
4.2.1 基于ArcGIS与ENVI的用地分类体系构建 | 第83-84页 |
4.2.2 基于Fragstats的景观格局指数构建 | 第84-88页 |
4.3 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网络构建理论方法 | 第88-93页 |
4.3.1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原则 | 第88-89页 |
4.3.2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技术策略 | 第89-90页 |
4.3.3 生态管控下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设计步骤 | 第90-92页 |
4.3.4 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主要特点 | 第92-93页 |
4.4 小结 | 第93-94页 |
5 武汉都市发展区北部新城组群绿色基础设施现状及优化策略 | 第94-138页 |
5.1 规划背景 | 第94-101页 |
5.1.1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新城组群划定 | 第94-96页 |
5.1.2 《武汉都市发展区1:2000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 | 第96-99页 |
5.1.3 场地概况 | 第99-101页 |
5.2 规划愿景及目标定位 | 第101-104页 |
5.2.1 规划愿景 | 第101-103页 |
5.2.2 指导原则 | 第103页 |
5.2.3 规划目标 | 第103-104页 |
5.3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104-113页 |
5.3.1 基于ENVI的景观要素构成与分类 | 第104-105页 |
5.3.2 基于Fragstats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 | 第105-110页 |
5.3.3 基于ArcGIS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 第110-113页 |
5.4 生态管控下的绿色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及优化研究 | 第113-124页 |
5.4.1 与武汉市生态空间布局的衔接 | 第113-114页 |
5.4.2 现状生态空间特征 | 第114-116页 |
5.4.3 基于多因子分析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 | 第116-124页 |
5.5 生态管控下的绿色基础设施功能研究 | 第124-134页 |
5.5.1 游憩功能研究 | 第124-131页 |
5.5.2 产业功能研究 | 第131-134页 |
5.6 基于Fragstats的景观格局指数对比及分析 | 第134-136页 |
5.7 小结 | 第136-138页 |
6 生态管控下的绿色基础设施的实施管控机制研究 | 第138-147页 |
6.1 实施保障机制研究 | 第139-142页 |
6.1.1 建立生态管理制度 | 第139-140页 |
6.1.2 建立立法保障机制 | 第140页 |
6.1.3 建设生态社区与生态村庄 | 第140-142页 |
6.1.4 建立公众参与制度 | 第142页 |
6.2 实施手段策略研究 | 第142-145页 |
6.2.1 技术手段 | 第142-143页 |
6.2.2 经济手段 | 第143-144页 |
6.2.3 法律手段 | 第144-145页 |
6.3 长效管控机制研究 | 第145-146页 |
6.3.1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 第145页 |
6.3.2 建立动态监督机制 | 第145-146页 |
6.4 小结 | 第146-147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4页 |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第147-152页 |
7.1.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7-151页 |
7.1.2 创新点 | 第151-152页 |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152-154页 |
7.2.1 研究展望 | 第152页 |
7.2.2 研究不足 | 第152-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