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7-25页 |
1.1 异硫氰酸酯与癌症预防 | 第17-19页 |
1.1.1 莱菔硫烷与癌症预防 | 第17-19页 |
1.1.2 莱菔素与癌症预防 | 第19页 |
1.2 胃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1.2.1 胃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2.2 抗胃癌的药物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3 胃癌研究展望 | 第23-24页 |
1.3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介绍 | 第24-25页 |
2.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的体外抗癌活性评价 | 第25-35页 |
2.1 前言 | 第25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2.2.1 实验药物 | 第25页 |
2.2.2 实验细胞系 | 第25页 |
2.2.3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2.4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6-29页 |
2.3.1 细胞培养 | 第27页 |
2.3.2 CCK-8法检测细胞生长 | 第27-28页 |
2.3.3 统计学分析 | 第28-29页 |
2.3.4 克隆形成 | 第29页 |
2.3.5 划痕愈合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35页 |
2.4.1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的广谱抗癌作用 | 第29-30页 |
2.4.2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对胃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30-32页 |
2.4.3 克隆形成和划痕愈合实验 | 第32-33页 |
2.4.4 结论 | 第33-35页 |
3.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的体外抗胃癌分子机制研究 | 第35-61页 |
3.1 前言 | 第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6-3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7-44页 |
3.3.1 Transwell实验 | 第37页 |
3.3.2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 | 第37-38页 |
3.3.3 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 | 第38页 |
3.3.4 Caspase蛋白检测 | 第38-40页 |
3.3.5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 第40页 |
3.3.6 DAPI核染色 | 第40页 |
3.3.7 GSH和GSSG检测 | 第40-41页 |
3.3.8 活性氧检测 | 第41页 |
3.3.9 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 第41-44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4-61页 |
3.4.1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可以阻滞细胞周期 | 第44-46页 |
3.4.2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可以促进细胞凋亡 | 第46-53页 |
3.4.2.1 流式细胞术分析检测细胞凋亡 | 第47-51页 |
3.4.2.2 DAPI核染色 | 第51-52页 |
3.4.2.3 线粒体膜电位的检测 | 第52-53页 |
3.4.3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有助于抑制胃癌细胞侵袭转移 | 第53-54页 |
3.4.4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对于胃癌细胞中还原性谷胱甘肽和活性氧的影响 | 第54-57页 |
3.4.4.1 胃癌细胞中还原性谷胱甘肽的检测 | 第54-55页 |
3.4.4.2 活性氧检测 | 第55-57页 |
3.4.5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莱菔硫烷对胃癌的细胞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 第57-58页 |
3.4.6 结论 | 第58-61页 |
4.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抗胃癌的靶基因的选择 | 第61-91页 |
4.1 前言 | 第6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61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61-6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2-65页 |
4.3.1 RNA-seq分析莱菔素和莱菔硫烷对胃癌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2页 |
4.3.2 RT-PCR及SYBR法荧光定量PCR检测mRNA表达水平 | 第62-64页 |
4.3.3 设计并合成ESRP2-siRNA、ADGRA2-siRNA | 第64页 |
4.3.4 筛选并验证靶基因信号通路 | 第64-65页 |
4.3.5 Western Blot法检测目的蛋白和目的信号通路的表达水平 | 第65页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5-91页 |
4.4.1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引起胃癌细胞系基因差异表达 | 第65页 |
4.4.2 ESRP2是SFA抑制胃癌细胞的一个分子靶标,并抑制EMT-MAPK通路 | 第65-80页 |
4.4.3 ADGRA2是SFE抑制胃癌细胞的一个分子靶标,并抑制WNT-β-catenin通路 | 第80-89页 |
4.4.4 讨论 | 第89-91页 |
5. 莱菔素和莱菔硫烷的抗胃癌体内机制 | 第91-101页 |
5.1 前言 | 第91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91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91-92页 |
5.3.1 体内肿瘤移植模型 | 第91-92页 |
5.3.2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检测靶基因信号 | 第92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2-101页 |
5.4.1 莱菔硫烷的动物实验结果 | 第92-95页 |
5.4.2 莱菔素的动物实验结果 | 第95-97页 |
5.4.3 靶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 第97页 |
5.4.4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分析 | 第97页 |
5.4.5 结论 | 第97-101页 |
6.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第101-105页 |
6.1 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创新点 | 第102-103页 |
6.3 展望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3页 |
致谢 | 第113-115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15-117页 |
附件 | 第117-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