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一章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形成 | 第14-22页 |
第一节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其根本理论来源 | 第14-15页 |
二、中国传统生态民生思想是其传承借鉴 | 第15-16页 |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生态民生思想是其直接理论来源 | 第16-19页 |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核心 | 第19-22页 |
一、科学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生态民生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19页 |
二、以人为本为社会主义生态民生建设提出了基本要求 | 第19-20页 |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社会主义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2-31页 |
第一节 强化生态政治中的民生 | 第22-23页 |
一、统筹人口资源与发展 | 第22页 |
二、延续生态民生建设的政策导向 | 第22-23页 |
三、加大环境监管 | 第23页 |
第二节 发展生态经济中的民生 | 第23-28页 |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第24-26页 |
二、发展循环经济 | 第26-27页 |
三、倡导低碳经济 | 第27-28页 |
第三节 构建生态文化中的民生 | 第28-29页 |
一、加强公众生态保护观念 | 第28页 |
二、建立健全生态民生建设法律体系 | 第28-29页 |
三、加大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 第29页 |
第四节 推进生态社会建设中的民生 | 第29-31页 |
一、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 | 第30页 |
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30-31页 |
第三章 胡锦涛生态建设的民生实践 | 第31-35页 |
第一节 思想教育为改善生态民生提供精神支撑 | 第31-32页 |
一、教育机构是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 | 第31页 |
二、家庭教育是思想教育的直接途径 | 第31-32页 |
三、网络媒体是思想教育的新载体 | 第32页 |
第二节 保护环境与改善民生相协调相融合 | 第32页 |
第三节 构建科学有效的社会有机体 | 第32-35页 |
一、实现政府职能转变 | 第33页 |
二、增强企业责任意识 | 第33-34页 |
三、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 第34页 |
四、公民个人积极参与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启示和意义 | 第35-39页 |
第一节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理论启示 | 第35页 |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生态观 | 第35页 |
二、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第35页 |
第二节 胡锦涛生态民生思想的实践意义 | 第35-39页 |
一、促进了我国的政治建设 | 第36页 |
二、高效推进了我国经济旳发展 | 第36-37页 |
三、明确了文化转型的道路 | 第37页 |
四、构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37页 |
五、落实了科学发展观 | 第37-38页 |
六、推动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