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语 | 第6-7页 |
| 中文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2. 立论依据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 1. 类叶牡丹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4页 |
| 1.1 植物学研究 | 第14-17页 |
| 1.2 化学成分研究 | 第17-21页 |
| 1.3 药理作用研究 | 第21-23页 |
| 1.4 临床应用研究 | 第23-24页 |
| 2. 中药免疫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 2.1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材 | 第24-25页 |
| 2.2 中药免疫抑制作用的临床应用 | 第25-26页 |
| 3. 小结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最小有效浓度(阈浓度)考察 | 第27-39页 |
| 1. 实验目的 | 第27页 |
| 2. 实验设计 | 第27-28页 |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27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27页 |
| 2.3 实验动物 | 第27页 |
| 2.4 受试药物的制备 | 第27页 |
| 2.5 给药剂量 | 第27-28页 |
| 3. 角叉菜胶所致SD大鼠左后足急性炎症实验 | 第28-29页 |
| 3.1 实验方法 | 第28页 |
| 3.2 大鼠足体积检测 | 第28-29页 |
| 3.3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 4. KM小鼠热板实验 | 第29页 |
| 4.1 实验方法 | 第29页 |
| 4.2 小鼠后足痛阈值检测 | 第29页 |
| 4.3. 统计学处理 | 第29页 |
| 5. 实验结果 | 第29-36页 |
| 5.1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左后足急性炎症实验的影响 | 第29-34页 |
| 5.2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KM小鼠热板实验的影响 | 第34-36页 |
| 6. 讨论与小结 | 第36-39页 |
| 6.1 角叉菜胶角叉菜胶致大鼠急性炎症足肿胀实验 | 第36-37页 |
| 6.2 热板法小鼠镇痛实验 | 第37-38页 |
| 6.3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大鼠的致疗作用及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39-54页 |
| 1. 实验目的 | 第39页 |
| 2. 实验设计 | 第39-40页 |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39页 |
| 2.2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 2.3 实验动物 | 第39-40页 |
| 3. 给药剂量 | 第40页 |
| 4. 依据与指标 | 第40页 |
| 5.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 5.1 动物分组与AIA大鼠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 5.2 动物给药级足体积测量 | 第40-41页 |
| 5.3 对大鼠一般状态的观察 | 第41页 |
| 5.4 待测血清的制备 | 第41页 |
| 5.5 脏器指数 | 第41页 |
| 5.6 各组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17、G-CSF、IFN-γ、TGF-β的检测 | 第41-42页 |
| 5.7 统计学处理 | 第42页 |
| 6. 实验结果 | 第42-53页 |
| 6.1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AIA大鼠原发侧关节肿胀的影响 | 第42-43页 |
| 6.2 AIA大鼠原发侧关节肿胀度的计算 | 第43-49页 |
| 6.3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AIA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49-52页 |
| 6.4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AIA大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 7.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KM小鼠免疫功能的研究 | 第54-65页 |
| 1.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 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第54页 |
| 1.2 实验仪器 | 第54-55页 |
| 1.3 实验动物 | 第55页 |
| 2. 给药剂量 | 第55页 |
| 3.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KM小鼠碳粒廓清的影响 | 第55-56页 |
| 3.1 实验方法 | 第55-56页 |
| 3.2 统计学分析 | 第56页 |
| 4. 类叶牡丹抗RA有效部位对DNFB诱导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DTH)的影响 | 第56-57页 |
| 4.1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 4.2 统计学分析 | 第57页 |
| 5. KM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实验 | 第57-58页 |
| 5.1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 5.2 统计学分析 | 第58页 |
| 6. 结果 | 第58-63页 |
| 6.1 对KM小鼠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第58-60页 |
| 6.2 对KM小鼠DTH的影响 | 第60-61页 |
| 6.3 对DTH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亚群(CD~(3+)、CD~(4+)、CD~(8+))比例的影响 | 第61-63页 |
| 6.4 对KM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影响 | 第63页 |
| 7. 讨论与小结 | 第63-65页 |
| 全文结论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 致谢 | 第73-75页 |
| 个人简历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