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选题目的 | 第15-16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8-31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31页 |
1.3.3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 第31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31-3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32-33页 |
第2章 时代、时代化概念辨析 | 第33-48页 |
2.1 时代 | 第33-40页 |
2.1.1 时代的内涵 | 第33-35页 |
2.1.2 时代的构成 | 第35-36页 |
2.1.3 时代的划分 | 第36-39页 |
2.1.4 时代的特征 | 第39-40页 |
2.2 时代化 | 第40-43页 |
2.2.1 时代化的涵义 | 第40-41页 |
2.2.2 时代化的条件 | 第41-42页 |
2.2.3 时代化的过程 | 第42-43页 |
2.3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43-48页 |
2.3.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 | 第43-45页 |
2.3.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特征 | 第45-48页 |
第3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依据 | 第48-64页 |
3.1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理论依据 | 第48-56页 |
3.1.1 实践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性 | 第48-49页 |
3.1.2 科学性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础 | 第49-52页 |
3.1.3 革命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动力 | 第52-54页 |
3.1.4 开放性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可能性 | 第54-56页 |
3.2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现实依据 | 第56-64页 |
3.2.1 解答时代课题的需要 | 第56-58页 |
3.2.2 阐释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需要 | 第58-59页 |
3.2.3 推进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59-61页 |
3.2.4 澄清误读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 第61-64页 |
第4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历程 | 第64-103页 |
4.1 新中国成立前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启程 | 第64-71页 |
4.1.1 在引介传播中积极探索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 第64-67页 |
4.1.2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判定中国革命性质 | 第67-69页 |
4.1.3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开辟中国革命道路 | 第69-71页 |
4.2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曲折发展 | 第71-76页 |
4.2.1 开辟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第71-72页 |
4.2.2 初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第72-74页 |
4.2.3 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 | 第74-76页 |
4.3 改革开放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推进 | 第76-83页 |
4.3.1 科学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第76-77页 |
4.3.2 提出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第77-79页 |
4.3.3 阐发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新思想 | 第79-81页 |
4.3.4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 | 第81-83页 |
4.4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 第83-103页 |
4.4.1 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第84-87页 |
4.4.2 揭示新时代面临的新课题 | 第87-88页 |
4.4.3 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第88-93页 |
4.4.4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 | 第93-96页 |
4.4.5 提出新时代党建总要求 | 第96-99页 |
4.4.6 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格局 | 第99-103页 |
第5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理论成果 | 第103-119页 |
5.1 毛泽东思想 | 第103-108页 |
5.1.1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03-104页 |
5.1.2 毛泽东思想的时代创新 | 第104-108页 |
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第108-114页 |
5.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09-110页 |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创新 | 第110-114页 |
5.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第114-119页 |
5.3.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114-116页 |
5.3.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创新 | 第116-119页 |
第6章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中国经验启示 | 第119-148页 |
6.1 准确把握时代发展 | 第119-124页 |
6.1.1 正确认识时代性质 | 第119-121页 |
6.1.2 精准判断时代主题 | 第121-123页 |
6.1.3 客观把握时代特征 | 第123-124页 |
6.2 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124-133页 |
6.2.1 坚持马克思主义 | 第124-129页 |
6.2.2 发展马克思主义 | 第129-133页 |
6.3 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 第133-141页 |
6.3.1 明确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第133-136页 |
6.3.2 突出党的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 | 第136-138页 |
6.3.3 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 | 第138-141页 |
6.4 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关系 | 第141-148页 |
6.4.1 在时代化过程中推进中国化 | 第141-143页 |
6.4.2 在时代化背景下落实大众化 | 第143-145页 |
6.4.3 坚持“三化”整体推进共同发展 | 第145-148页 |
结束语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62-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