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2.1 案例研究法 | 第12页 |
1.2.2 对比分析法 | 第12页 |
1.3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第2章 案件引发的思考 | 第14-19页 |
2.1 案件介绍及裁判结果 | 第14-15页 |
2.2 快播案关于“技术中立”问题的思考 | 第15-19页 |
2.2.1 技术中立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技术中立能否成为刑罚阻却事由 | 第16-17页 |
2.2.3 快播案是否适用网络中立帮助行为 | 第17-19页 |
第3章 网络中立帮助行为与中立帮助行为 | 第19-23页 |
3.1 中立帮助行为界定及特征 | 第19页 |
3.1.1 中立帮助行为的含义 | 第19页 |
3.1.2 中立帮助行为的特征 | 第19页 |
3.2 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的界定及特征 | 第19-23页 |
3.2.1 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的含义 | 第19-20页 |
3.2.2 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的特征 | 第20-23页 |
第4章 德日与我国中立帮助行为刑法可罚性理论探究 | 第23-29页 |
4.1 德日中立帮助行为刑法可罚性理论探究 | 第23-27页 |
4.1.1 中立帮助行为概念提出的渊源 | 第23页 |
4.1.2 德日中立帮助行为可罚性范围 | 第23-27页 |
4.2 我国中立帮助行为刑法可罚性理论探究 | 第27-29页 |
第5章 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刑法可罚性原因分析 | 第29-33页 |
5.1 实然层面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入罪分析 | 第29-30页 |
5.2 网络中立帮助行为入罪正当性分析 | 第30-33页 |
5.2.1 网络中立帮助行为犯罪“从属性地位”突破 | 第30-31页 |
5.2.2 网络中立帮行为法益侵害性严重 | 第31页 |
5.2.3 网络中立帮助行为主观恶性大 | 第31-33页 |
第6章 《刑法修正案(九)》关于网络中立帮助行为规定之理解 | 第33-36页 |
6.1 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的原因 | 第33-34页 |
6.1.1 互联网技术滥用风险的扩张 | 第33页 |
6.1.2 信息网络犯罪突破共犯从属性 | 第33-34页 |
6.2 信息网络犯罪的有效规制与信息网络技术创新的合理保护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作者简历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