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通信论文--移动通信论文

基于多用户叠加编码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第11-13页
        1.2.2 多用户叠加编码概述第13-15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8页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5页
        1.3.2 论文的章节结构安排第15-18页
第二章 非正交多址接入原理第18-28页
    2.1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第18-22页
        2.1.1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原理第18-19页
        2.1.2 功率域非正交多址接入理论性能第19-22页
    2.2 编码域非正交多址接入第22-27页
        2.2.1 稀疏码多址接入第22-24页
        2.2.2 多用户共享接入第24-25页
        2.2.3 图样分割多址接入第25-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三章 基于多用户叠加编码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性能优化第28-60页
    3.1 系统模型第28-38页
        3.1.1 系统建模第28-31页
        3.1.2 系统发送端设计方案第31-33页
        3.1.3 系统接收端实现方案第33-38页
    3.2 基于功率分配的优化第38-53页
        3.2.1 优化指标第38-42页
        3.2.2 坐标轮换法第42-43页
        3.2.3 遗传算法第43-48页
        3.2.4 基于功率分配的研究结果第48-53页
    3.3 基于调制方式的优化第53-59页
        3.3.1 遗传算法第53-54页
        3.3.2 基于调制方式的研究结果第54-59页
    3.4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基于多用户叠加编码的非正交多址接入系统的仿真实现与性能分析第60-72页
    4.1 基于功率分配的性能比较与分析第60-66页
        4.1.1 系统可达和速率性能比较第60-65页
        4.1.2 BER性能讨论第65-66页
    4.2 基于调制方式的性能比较与分析第66-71页
    4.3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五章 协作通信场景下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应用第72-82页
    5.1 协作多址通信系统模型第72-74页
    5.2 基于协作多址通信模型的优化思路第74-78页
        5.2.1 结合功率分配的协作多址通信模型第74-76页
        5.2.2 优化方案第76-78页
    5.3 基于协作多址通信模型的优化结果第78-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第82-84页
参考文献第84-90页
致谢第90-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5G核心网中微服务协议及弹性伸缩研究
下一篇:VSAT卫星通信终端站管理软件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