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水土保持论文--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论文

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特征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28页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7-19页
        1.1.1 选题背景第17-19页
        1.1.2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9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9-26页
        1.2.1 工程堆积体土壤侵蚀研究第19-24页
        1.2.2 土壤侵蚀水动力学参数第24-26页
    1.3 存在问题与不足第26-27页
    1.4 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第27-28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8-39页
    2.1 试验站概况第28页
    2.2 研究目标第28页
    2.3 总体思路第28-29页
    2.4 研究内容第29-30页
        2.4.1 工程堆积体形态参数和下垫面参数概化及影响因子评价第29页
        2.4.2 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入渗特性第29页
        2.4.3 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第29页
        2.4.4 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第29-30页
        2.4.5 砾石含量对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第30页
    2.5 研究方法第30-32页
    2.6 试验设计第32-35页
        2.6.1 降雨和上方来水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影响第32页
        2.6.2 砾石含量因子对工程堆积体坡面侵蚀的影响第32-33页
        2.6.3 试验流程第33-35页
    2.7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5-37页
    2.8 技术路线第37-39页
第三章 工程堆积体形态参数和下垫面参数概化及影响因子评价第39-49页
    3.1 工程堆积体基本情况第39-42页
    3.2 工程堆积体土壤物理属性第42-45页
        3.2.1 秦巴山区第42页
        3.2.2 关中平原第42-45页
        3.2.3 黄土高原第45页
    3.3 工程堆积体形态特性概化第45-46页
        3.3.1 工程堆积体坡度坡长范围第45-46页
        3.3.2 工程堆积体下垫面容重大小第46页
    3.4 工程堆积体侵蚀形态特征第46-48页
        3.4.1 工程堆积体侵蚀沟分布状况第46-47页
        3.4.2 工程堆积体侵蚀驱动力来源第47-48页
    3.5 讨论第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49-57页
    4.1 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49-51页
        4.1.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49-50页
        4.1.2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50-51页
    4.2 上方来水和降雨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51-54页
        4.2.1 汇流强度10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51-52页
        4.2.2 汇流强度15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52-53页
        4.2.3 汇流强度20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53-54页
        4.2.4 汇流强度25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坡面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第54页
    4.3 上方来水和降雨条件下坡面土壤水分平均入渗速率增率第54-56页
    4.4 讨论第56页
    4.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五章 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第57-84页
    5.1 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第58-76页
        5.1.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流过程第58页
        5.1.2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沙过程第58-61页
        5.1.3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流过程第61页
        5.1.4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沙过程第61-63页
        5.1.5 汇流强度10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流过程第63-64页
        5.1.6 汇流强度10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沙过程第64-67页
        5.1.7 汇流强度15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流过程第67-68页
        5.1.8 汇流强度15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沙过程第68-70页
        5.1.9 汇流强度20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流过程第70页
        5.1.10 汇流强度20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沙过程第70-73页
        5.1.11 汇流强度25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流过程第73页
        5.1.12 汇流强度25 L/min+不同雨强条件下堆积体坡面产沙过程第73-76页
    5.2 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的交互作用第76-81页
        5.2.1 降雨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和泥沙大小第76-77页
        5.2.2 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和泥沙大小第77页
        5.2.3 上方来水和降雨组合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和泥沙大小第77-79页
        5.2.4 上方来水和降雨组合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径流和泥沙增率第79-80页
        5.2.5 上方来水和降雨与径流和泥沙之间的交互效应第80-81页
        5.2.6 径流量和泥沙量与汇流强度和降雨强度之间关系第81页
    5.3 讨论第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4页
第六章 降雨和上方来水条件下工程堆积体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第84-116页
    6.1 工程堆积体坡面流流速变化过程第84-90页
        6.1.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流速变化过程第84-85页
        6.1.2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流速变化过程第85-86页
        6.1.3 上方来水和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流速变化过程第86-89页
        6.1.4 上方来水和降雨组合条件下坡面水流平均流速增率第89-90页
    6.2 工程堆积体坡面流流型流态变化过程第90-96页
        6.2.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流型流态变化过程第91-92页
        6.2.2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流型流态变化过程第92页
        6.2.3 上方来水和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流型流态变化过程第92-96页
    6.3 工程堆积体坡面流阻力变化过程第96-101页
        6.3.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径流阻力变化过程第96-97页
        6.3.2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径流阻力变化过程第97-98页
        6.3.3 上方来水和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径流阻力变化过程第98-101页
    6.4 工程堆积体坡面水流剪切力变化过程第101-107页
        6.4.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剪切力变化过程第101-102页
        6.4.2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剪切力变化过程第102-103页
        6.4.3 上方来水和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剪切力变化过程第103-106页
        6.4.4 上方来水和降雨组合条件下平均水流剪切力增率第106-107页
    6.5 工程堆积体坡面流径流功率变化过程第107-113页
        6.5.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流径流功率变化过程第108页
        6.5.2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流径流功率变化过程第108-109页
        6.5.3 上方来水和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流径流功率变化过程第109-112页
        6.5.4 上方来水和降雨组合条件下平均径流功率增率第112-113页
    6.6 讨论第113-114页
    6.7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七章 降雨和上方来水共同驱动下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机制第116-122页
    7.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土壤可蚀性参数和临界值第116-117页
        7.1.1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切应力模型第116-117页
        7.1.2 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径流功率模型第117页
    7.2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土壤可蚀性参数和临界值第117-119页
        7.2.1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水流切应力模型第117-118页
        7.2.2 上方来水条件下堆积体坡面径流功率模型第118-119页
    7.3 上方来水和降雨共同驱动下堆积体坡面土壤可蚀性和临界值第119-121页
        7.3.1 上方来水和降雨共同驱动下堆积体坡面水流切应力模型第119-120页
        7.3.2 上方来水和降雨共同驱动下堆积体坡面径流功率模型第120-121页
    7.4 讨论第121页
    7.5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八章 砾石含量对工程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影响第122-134页
    8.1 砾石含量对堆积体坡面土壤侵蚀的减流减沙效益第122-124页
    8.2 砾石含量对堆积体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124-130页
        8.2.1 砾石含量对堆积体坡面流流速的影响第124-126页
        8.2.2 砾石含量对堆积体坡面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126-130页
    8.3 砾石含量和放水流量对坡面径流泥沙和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130-133页
        8.3.1 砾石含量对坡面径流泥沙和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130-131页
        8.3.2 放水流量对坡面径流泥沙和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第131-132页
        8.3.3 砾石含量对坡面累积径流和累积泥沙的影响第132-133页
    8.4 讨论第133页
    8.5 本章小结第133-134页
第九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第134-138页
    9.1 主要结论第134-136页
    9.2 主要创新点第136页
    9.3 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第136-138页
参考文献第138-148页
致谢第148-150页
个人简介第150页

论文共1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有机肥施用对土壤—植物体系中硒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其机理
下一篇:土壤—植物系统中汞和硒的拮抗作用及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