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4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方向 | 第16-19页 |
1.2.1 锂离子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2 电解质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固体电解质材料 | 第19-33页 |
1.3.1 固态电解质的特点 | 第19-22页 |
1.3.2 固体电解质材料的分类 | 第22-27页 |
1.3.3 无机固体电解质在新型锂电池中的表界面研究 | 第27-30页 |
1.3.4 全电池中固体电解质表界面优化方法 | 第30-31页 |
1.3.5 固体电解质面临的挑战 | 第31-33页 |
1.4 论文意义与选题 | 第33-3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第2章 含锂石榴石的制备及离子传导性能的研究 | 第45-69页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2.2 含锂石榴石的制备与表征 | 第46-48页 |
2.2.1 原料选择与配比 | 第46-47页 |
2.2.2 制备工艺 | 第47页 |
2.2.3 材料表征 | 第47-48页 |
2.3 烧结工艺对含锂石榴石物相的影响 | 第48-53页 |
2.3.1 坩埚对含锂石榴石成相的影响 | 第48-50页 |
2.3.2 烧结温度对含锂石榴石成相的影响 | 第50-51页 |
2.3.3 升温制度对含锂石榴石成相及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51-53页 |
2.4 升温制度对含锂石榴石离子传导性能的影响 | 第53-58页 |
2.4.1 含锂石榴石的离子传导性能分析 | 第53-55页 |
2.4.2 多步烧结法成相机理研究 | 第55-58页 |
2.5 Ta~(5+)掺杂对含锂石榴石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8-62页 |
2.5.1 Ta~(5+)掺杂对含锂石榴石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2.5.2 Ta~(5+)掺杂对含锂石榴石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59-6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第3章 含锂石榴石空气稳定性的研究 | 第69-99页 |
3.1 引言 | 第69-70页 |
3.2 含锂石榴石的制备与表征 | 第70-72页 |
3.2.1 含锂石榴石的制备 | 第70-71页 |
3.2.2 材料表征 | 第71-72页 |
3.3 Ta~(5+)掺杂含锂石榴石的空气稳定性研究 | 第72-78页 |
3.3.1 水汽对含锂石榴石物相与形貌的影响 | 第72-76页 |
3.3.2 水汽对含锂石榴石离子传导性能的影响 | 第76-77页 |
3.3.3 含锂石榴石在空气中的反应机理 | 第77-78页 |
3.4 氟化锂对含锂石榴石性能的影响 | 第78-82页 |
3.4.1 氟化锂对含锂石榴石物相与形貌的影响 | 第78-80页 |
3.4.2 氟化锂对含锂石榴石传导性能的影响 | 第80-82页 |
3.5 氟化锂对含锂石榴石稳定性的影响 | 第82-88页 |
3.5.1 氟化锂对含锂石榴石空气稳定性的影响 | 第82-85页 |
3.5.2 氟化锂对含锂石榴石与金属锂界面电阻的影响 | 第85-87页 |
3.5.3 氟化锂对Li_2CO_3 形成的抑制机理 | 第87-88页 |
3.6 含锂石榴石固态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88-93页 |
3.6.1 全固态电池电化学循环性能研究 | 第88-89页 |
3.6.2 杂化固态电池电化学循环性能研究 | 第89-9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第4章 第二相掺杂含锂石榴石对锂枝晶的抑制作用 | 第99-115页 |
4.1 引言 | 第99-100页 |
4.2 实验原料与表征 | 第100-101页 |
4.2.1 实验原料 | 第100页 |
4.2.2 材料表征 | 第100-101页 |
4.3 第二相掺杂含锂石榴石的制备 | 第101-102页 |
4.3.1 第二相的选择 | 第101-102页 |
4.3.2 第二相掺杂含锂石榴石的制备 | 第102页 |
4.4 第二相掺杂对含锂石榴石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6页 |
4.4.1 第二相掺杂对含锂石榴石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4.4.2 第二相掺杂对含锂石榴石离子传导性能的影响 | 第105-106页 |
4.5 第二相掺杂含锂石榴石对称电池电化学性能研究 | 第106-112页 |
4.5.1 第二相掺杂含锂石榴石对称电池界面电阻测试 | 第106-107页 |
4.5.2 第二相掺杂含锂石榴石对称电池恒流脉冲测试 | 第107-109页 |
4.5.3 循环后性能分析 | 第109-112页 |
4.6 第二相掺杂含锂石榴石对锂枝晶的抑制机理 | 第11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5页 |
第5章 含锂石榴石与商用电解液的界面稳定性研究 | 第115-131页 |
5.1 引言 | 第115-116页 |
5.2 含锂石榴石与商用电解液界面的构建与表征 | 第116-117页 |
5.2.1 含锂石榴石的制备 | 第116页 |
5.2.2 含锂石榴石与商用电解液界面的构建 | 第116页 |
5.2.3 含锂石榴石与商用电解液界面的表征 | 第116-117页 |
5.3 含锂石榴石与商用电解液界面性能 | 第117-120页 |
5.3.1 商用电解液对含锂石榴石物相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5.3.2 商用电解液对含锂石榴石离子传导性能的影响 | 第118页 |
5.3.3 半固态电池性能研究 | 第118-120页 |
5.4 含锂石榴石与商用电解液界面分析 | 第120-123页 |
5.4.1 含锂石榴石与商用电解液界面的反应机理研究 | 第120-121页 |
5.4.2 含锂石榴石与商用电解液界面的演化研究 | 第121-123页 |
5.5 强碱添加剂对固-液界面的稳定作用 | 第123-128页 |
5.5.1 强碱添加剂对固-液界面Li~+/H~+抑制作用 | 第123-125页 |
5.5.2 强碱添加剂对固-液界面稳定机理 | 第125-126页 |
5.5.3 稳定后固-液界面性能分析 | 第126-127页 |
5.5.4 稳定后半固态电池电化学性能 | 第127-12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1页 |
第6章 论文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 第131-13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1-133页 |
6.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33页 |
6.3 展望 | 第133-135页 |
致谢 | 第135-137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与所获得的荣誉 | 第137-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