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15-16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16-17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17-25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2页 |
2.1.1 加工贸易保税监管 | 第17-19页 |
2.1.2 保税核查 | 第19-21页 |
2.1.3 保税核查风险 | 第21-22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2-23页 |
2.2.2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 | 第23-25页 |
第3章 加工贸易保税监管的保税核查风险、成因与识别 | 第25-38页 |
3.1 保税核查的主要风险点 | 第25-27页 |
3.1.1 执法环境风险 | 第25-26页 |
3.1.2 被核查对象风险 | 第26页 |
3.1.3 核查主体风险 | 第26-27页 |
3.2 保税核查风险的成因 | 第27-28页 |
3.2.1 宏观上政策市场变化 | 第27页 |
3.2.2 机制上风险管理不到位 | 第27-28页 |
3.2.3 执行上配套制度不到位 | 第28页 |
3.2.4 环节上实际监管不到位 | 第28页 |
3.2.5 廉政意识有待加强 | 第28页 |
3.3 保税核查风险的识别与评价 | 第28-38页 |
3.3.1 风险识别途径和方法 | 第28-31页 |
3.3.2 风险的评价 | 第31-38页 |
第4章 加工贸易保税监管的保税核查风险防范 | 第38-46页 |
4.1 保税核查执法环境风险防范 | 第38-39页 |
4.1.1 结合海关监管实际,调整完善法规制度 | 第38页 |
4.1.2 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供监管科技保障 | 第38页 |
4.1.3 完善企业信用管理,创造联合监管环境 | 第38页 |
4.1.4 优化协作配合机制,形成保税监管合力 | 第38-39页 |
4.2 保税核查核查主体风险防范 | 第39-45页 |
4.2.1 强化权利制约机制,防范执法廉政风险 | 第39页 |
4.2.2 加强科技手段运用,强化风险防控机制 | 第39-40页 |
4.2.3 夯实保税业务基础,提升保税核查能力 | 第40页 |
4.2.4 优化监管作业流程,创新保税核查模式 | 第40-45页 |
4.3 被核查对象风险防范 | 第45-46页 |
4.3.1 实施自主管理模式,引导企业自律管理 | 第45页 |
4.3.2 优化保税监管服务,促进企业提质增效 | 第45页 |
4.3.3 拓展保税服务功能,促进价值链条延伸 | 第45-46页 |
第5章 相关案例——以S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H保税核查为例 | 第46-52页 |
5.1 加工贸易企业H基本情况 | 第46页 |
5.2 对加工贸易企业H保税核查风险识别 | 第46-48页 |
5.2.1 保税部门运用科技手段进行风险研判——“选” | 第46-47页 |
5.2.2 稽查部门借鉴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查前评估” | 第47-48页 |
5.3 对加工贸易企业H保税核查风险防范 | 第48-50页 |
5.3.1 强化“双随机”应用,防范廉政风险 | 第48页 |
5.3.2 根据“查前评估”核查,提升核查效能 | 第48-49页 |
5.3.3 进行保税核查跟踪,实现风险控制 | 第49-50页 |
5.3.4 行业性风险分析,转化核查成果 | 第50页 |
5.4 此案例对保税核查工作的启示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