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0-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进展 | 第11-19页 |
2.1 竞争机制 | 第11-13页 |
2.1.1 种内竞争 | 第12页 |
2.1.2 种间竞争 | 第12-13页 |
2.2 负密度制约 | 第13-15页 |
2.2.1 负密度制约的定义 | 第13页 |
2.2.2 负密度制约的普遍性 | 第13-14页 |
2.2.3 负密度制约的主要研究方向 | 第14-15页 |
2.3 空间格局 | 第15-18页 |
2.3.1 空间格局的发展 | 第16页 |
2.3.2 空间格局与尺度的关系 | 第16-17页 |
2.3.3 空间点格局分析 | 第17-18页 |
2.4 本研究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18页 |
2.5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19-21页 |
3.1 云南省维西县概况 | 第19-20页 |
3.2 优势物种云南松分布现状 | 第20-21页 |
4 研究方法 | 第21-27页 |
4.1 样地选取 | 第21-22页 |
4.2 样地建立 | 第22页 |
4.3 结构划分 | 第22-23页 |
4.3.1 径级结构的划分 | 第22页 |
4.3.2 高度结构的划分 | 第22-23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23-27页 |
4.4.1 简要空间格局分析 | 第23-24页 |
4.4.2 空间点格局方法 | 第24-26页 |
4.4.3 径级-高度相关分析 | 第26页 |
4.4.4 数据分析软件 | 第26-27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27-59页 |
5.1 退耕地种群结构与组成 | 第27-30页 |
5.1.1 退耕研究地中云南松种群结构与组成 | 第27-28页 |
5.1.2 退耕研究地中马桑种群结构与组成 | 第28-30页 |
5.2 简要分析空间分布格局 | 第30-43页 |
5.2.1 退耕研究地中云南松种群格局分布 | 第30-37页 |
5.2.2 退耕研究地中马桑种群格局分布 | 第37-43页 |
5.3 云南松空间点格局分布 | 第43-45页 |
5.3.1 各径级云南松空间分布点图 | 第43-45页 |
5.3.2 各径级云南松空间点格局分析 | 第45页 |
5.4 退耕研究地中死亡树木分布格局 | 第45-48页 |
5.5 各径级云南松间的种内关联性 | 第48-50页 |
5.5.1 两径级云南松分布点图 | 第48-49页 |
5.5.2 退耕研究地中不同径级云南松种内空间关联性分析 | 第49-50页 |
5.6 云南松径级-高度相关分析 | 第50-51页 |
5.7 马桑空间点格局分析 | 第51-56页 |
5.7.1 各径级马桑空间分布点图 | 第53-55页 |
5.7.2 各径级马桑空间点格局分析 | 第55-56页 |
5.8 各径级马桑间的种内关联性 | 第56-58页 |
5.8.1 两径级马桑分布点图 | 第56-57页 |
5.8.2 退耕研究地中不同径级马桑种内空间关联性分析 | 第57-58页 |
5.9 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 | 第58-59页 |
6 讨论 | 第59-64页 |
6.1 退耕研究地中物种种群结构 | 第59-60页 |
6.1.1 云南松种群结构及组成 | 第59页 |
6.1.2 马桑种群结构及组成 | 第59-60页 |
6.2 退耕研究地中物种分布点格局 | 第60-61页 |
6.2.1 云南松分布点格局 | 第60-61页 |
6.2.2 马桑分布点格局 | 第61页 |
6.3 种群各径级间的种内关联性 | 第61-62页 |
6.3.1 云南松各径级间的种内关联性 | 第61页 |
6.3.2 马桑各径级间的种内关联性 | 第61-62页 |
6.4 云南松与马桑的种间关联性 | 第62页 |
6.5 不同冠层的云南松径级-高度(SIZE-HEIGHT)相关性分析 | 第62-63页 |
6.6 退耕还林政策与物种空间格局的关系 | 第63-64页 |
7 结论 | 第64-65页 |
8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9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10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