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规划对城中村改造的影响探讨--以厦门甲村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一、田野调查法 | 第14-16页 |
二、研究对象选择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城中村改造理论 | 第17-18页 |
第二节 乡村旅游、民族旅游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旅游规划理论 | 第19-20页 |
第四节 文献小结 | 第20-22页 |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逻辑思路 | 第22-26页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2-23页 |
二、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 | 第23-24页 |
第二节 逻辑思路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甲村的旅游规划 | 第26-48页 |
第一节 甲村简介 | 第26-28页 |
第二节 改造中利益相关者的冲突 | 第28-31页 |
一、改造之路困难重重 | 第28-29页 |
二、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各利益相关者的调适:文旅小镇旅游规划 | 第31-38页 |
第四节 各利益相关者的共融过程 | 第38-46页 |
一、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对立 | 第38-41页 |
二、村民们的认识和情感投入 | 第41-42页 |
三、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意向 | 第42-44页 |
四、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 | 第44-45页 |
五、共融的结果 | 第45-46页 |
第五节 文旅小镇的困境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甲村旅游规划诞生的原因剖析 | 第48-66页 |
第一节 社会实践理论概述 | 第48页 |
第二节 甲村场域 | 第48-52页 |
一、单一姓氏的场域 | 第48-50页 |
二、外来人员带来的场域变化 | 第50-52页 |
第三节 甲村惯习 | 第52-55页 |
一、家族观念根深蒂固 | 第52-53页 |
二、暴力解决问题 | 第53-55页 |
第四节 甲村资本角逐 | 第55-64页 |
一、经济资本的变化 | 第56-58页 |
二、文化资本的缺失 | 第58-60页 |
三、社会资本的作用 | 第60-61页 |
四、符号资本的保留 | 第61-64页 |
第五节 社会实践理论在甲村的折射 | 第64-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6-70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66-68页 |
第二节 讨论 | 第68-70页 |
致谢语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