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语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防治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第11-30页 |
1.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 | 第11-12页 |
2.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 第12-16页 |
2.1.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发病机制 | 第12-13页 |
2.2.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3-16页 |
3.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和评估 | 第16-21页 |
3.1 脓毒症及其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诊断 | 第16-17页 |
3.2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西医评估 | 第17-19页 |
3.3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中医辨证 | 第19-21页 |
4.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西医的防治进展 | 第21-24页 |
4.1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西医的防治进展 | 第21-22页 |
4.2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中医的防治进展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30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30-69页 |
前言 | 第30-31页 |
1. 临床资料 | 第31-32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31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31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31-32页 |
1.5 剔除标准 | 第32页 |
1.6 脱落标准 | 第32页 |
1.7 终止标准 | 第32页 |
1.8 不良事件观察 | 第32页 |
1.9 安全性评价 | 第3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2-37页 |
2.1 研究类型 | 第32页 |
2.2 样本量估计 | 第32-33页 |
2.3 随机分组方法 | 第33页 |
2.4 治疗方法 | 第33-35页 |
2.5 观察指标 | 第35-36页 |
2.6 统计方法 | 第36页 |
2.7 技术路线图 | 第36-37页 |
3. 研究结果 | 第37-55页 |
3.1 基线资料 | 第37-40页 |
3.1.1 年龄 | 第38页 |
3.1.2 性别 | 第38页 |
3.1.3 基础病 | 第38-39页 |
3.1.4 观察指标基线特征 | 第39-40页 |
3.2 主要结局指标(病死率) | 第40-41页 |
3.3 次要结局指标 | 第41-55页 |
3.3.1 APACHE Ⅱ评分 | 第41-42页 |
3.3.2 SOFA评分 | 第42-44页 |
3.3.3 肠鸣音 | 第44-45页 |
3.3.4 腹围 | 第45-47页 |
3.3.5 腹腔压力 | 第47-49页 |
3.3.6 AGI分级 | 第49-50页 |
3.3.7 GIF评分 | 第50-52页 |
3.3.8 降钙素原 | 第52-53页 |
3.3.9 C反应蛋白 | 第53-55页 |
3.4 不良事件及安全性评价 | 第55页 |
4. 分析与讨论 | 第55-65页 |
4.1 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概述 | 第55页 |
4.2 经腧穴“外治法”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概述 | 第55-60页 |
4.2.1 穴位的使用频率及相关性 | 第56-57页 |
4.2.2. 经腧穴“外治法”方法多样 | 第57-60页 |
4.2.3 现代医学相关机理研究 | 第60页 |
4.3 本研究的针刺穴位方义 | 第60-61页 |
4.4 针刺对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 第61-64页 |
4.5 展望与不足 | 第64-65页 |
5.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个人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