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绪论 | 第11-2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构建和改变人格:自传记忆自我功能视角 | 第11-13页 |
·自传记忆与自我同一性发展 | 第11-12页 |
·自我连续性、自我一致性与自我增强 | 第12-13页 |
·自传记忆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 第13-14页 |
·人格特质与自传记忆的社会功能 | 第13-14页 |
·几项自传记忆与人格关系的实证研究 | 第14页 |
·自传记忆与人格特质知识的心理表征机制 | 第14-19页 |
·人格特质判断研究 | 第15-16页 |
·语义自我知识与情景自我知识的心理表征 | 第16-18页 |
·特质自我知识与情景自我知识的功能性独立与协同 | 第18-19页 |
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设计 | 第20页 |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第二部分 自传记忆与人格特质相关研究 | 第21-34页 |
1 目的 | 第21页 |
2 方法 | 第21-23页 |
·被试 | 第21页 |
·研究工具 | 第21-23页 |
·线索词技术 | 第21-22页 |
·自传记忆问卷(AMQ) | 第22页 |
·人格五因素问卷(NEO-FFI) | 第22-23页 |
·程序 | 第2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3-31页 |
·问卷的测量学指标 | 第23-24页 |
·自传记忆特点 | 第24-28页 |
·自传记忆成分加工 | 第24-25页 |
·自传记忆信念 | 第25页 |
·自传记忆属性 | 第25-26页 |
·内部相关及差异性检验 | 第26-28页 |
·自传记忆与人格特质相关 | 第28-30页 |
·回归分析 | 第30-31页 |
4 讨论与小结 | 第31-34页 |
第三部分 自传记忆与人格特质心理表征机制实验研究 | 第34-52页 |
1 实验一 以人格特质词语为线索的自传记忆提取特点 | 第34-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被试 | 第34页 |
·设计 | 第34页 |
·材料 | 第34-35页 |
·程序 | 第35页 |
·实验结果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7页 |
2 实验二 人格特质判断是否可以启动自传记忆提取?(一) | 第37-41页 |
·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被试 | 第37页 |
·设计 | 第37-38页 |
·材料 | 第38页 |
·程序 | 第38页 |
·实验结果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1页 |
3 实验三 人格特质判断是否可以启动自传记忆提取?(二) | 第41-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被试 | 第41-42页 |
·设计 | 第42页 |
·材料 | 第42页 |
·程序 | 第42页 |
·实验结果 | 第42-44页 |
·讨论 | 第44-45页 |
4 实验四 自传记忆提取对人格特质判断的影响探讨 | 第45-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被试 | 第45页 |
·设计 | 第45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程序 | 第46页 |
·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5 实验五 自传记忆与人格特质心理表征的后效性分析 | 第48-52页 |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被试 | 第48页 |
·设计 | 第48-49页 |
·材料 | 第49页 |
·程序 | 第49页 |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四部分 总结 | 第52-59页 |
1 讨论 | 第52-57页 |
·自传记忆与人格特质的相互关系探讨 | 第52-53页 |
·基于人格特质词语为线索的自传记忆提取特点 | 第53-54页 |
·人格特质判断与自传记忆提取的功能性独立 | 第54-56页 |
·自传记忆提取与人格特质知识的协同 | 第56-57页 |
2 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57-59页 |
·研究的不足 | 第57-58页 |
·AMQ与NEO-FFI的使用 | 第57页 |
·性别和年龄因素 | 第57页 |
·反应时指标的单一性 | 第57-58页 |
·实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58页 |
·未来的发展趋势 | 第58-59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