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问题提出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20页 |
2.1 绩效考核理论概述 | 第14-16页 |
2.1.1 绩效考核的原则 | 第14-15页 |
2.1.2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5-16页 |
2.2 绩效考核方法概述 | 第16-18页 |
2.3 激励型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概述 | 第18-20页 |
第3章 L市检察院绩效考评方案的问题与分析 | 第20-30页 |
3.1 L市检察院简介 | 第20-21页 |
3.1.1 L市检察院人员构成 | 第20页 |
3.1.2 检察院机构设置及职责 | 第20-21页 |
3.2 L市检察院现行绩效考评方案 | 第21-26页 |
3.2.1 L市检察院现行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及成果 | 第22-24页 |
3.2.2 L检察院现行各部门岗位责任目标考核办法 | 第24-26页 |
3.3 L市检察院现行绩效考评方案存在的问题 | 第26-30页 |
第4章 融合群体协商的L市检察院绩效考评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0-38页 |
4.1 L市检察院的战略描述 | 第30-31页 |
4.1.1 L市检察院的使命 | 第30-31页 |
4.1.2 L市检察院的愿景 | 第31页 |
4.2 群体协商的基本思想 | 第31页 |
4.3 融合协商思想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的步骤 | 第31-34页 |
4.4 融合协商思想的L市检察院绩效考评指标取值的确定 | 第34-35页 |
4.5 L市检察院新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 第35-38页 |
第5章 具有激励特征的L市检察院绩效考评方法 | 第38-44页 |
5.1 问题描述及假设条件 | 第38-39页 |
5.1.1 问题描述 | 第38页 |
5.1.2 假设条件 | 第38-39页 |
5.2 被考评对象胜任力的确定 | 第39-40页 |
5.2.1 被考评对象初始胜任力的确定 | 第39-40页 |
5.2.2 当年各被考评对象胜任力的大小 | 第40页 |
5.3 各被考评对象的激励程度的计算 | 第40-41页 |
5.4 新的L市检察院绩效考评方法 | 第41-44页 |
5.4.1 考评指标数据的预处理 | 第41页 |
5.4.2 考评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41-42页 |
5.4.3 新方法下的考评结果的计算 | 第42页 |
5.4.4 检察院新绩效考评方法的步骤 | 第42-44页 |
第6章 新绩效考评方案在L市检察院的实际应用 | 第44-49页 |
6.1 指标数据来源及问题描述 | 第44-45页 |
6.1.1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4页 |
6.1.2 数据来源 | 第44-45页 |
6.1.3 问题描述 | 第45页 |
6.2 各被考评对象激励系数的确定 | 第45-47页 |
6.3 各考评指标重要程度的确定 | 第47页 |
6.4 各被考评对象的考评结果的计算 | 第47-48页 |
6.5 考评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49-50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