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国内外底泥污染现状及修复方法 | 第11-13页 |
1.1.1 底泥污染概述 | 第11页 |
1.1.2 国内外底泥污染现状 | 第11页 |
1.1.3 污染底泥修复方法 | 第11-13页 |
1.2 水生植物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1 水生植物净化水体的机理 | 第13页 |
1.2.2 水生植物菹草净化水体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水生植物菹草过度生长对水环境的影响 | 第14页 |
1.3 锁磷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3.1 锁磷材料的应用现状 | 第14-15页 |
1.3.2 锁磷材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西安市护城河北线底泥营养物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7-28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2.2.1 采样点设置及采样时间 | 第17页 |
2.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17-18页 |
2.2.3 测定方法 | 第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6页 |
2.3.1 底泥TN含量分析 | 第18-19页 |
2.3.2 底泥TP含量分析 | 第19-20页 |
2.3.3 底泥TOC含量分析 | 第20-21页 |
2.3.4 底泥VSS/SS分析 | 第21-22页 |
2.3.5 底泥不同磷形态含量分析 | 第22-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菹草生长监测及其对底泥营养及重金属的影响 | 第28-41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3.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8页 |
3.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28-29页 |
3.2.3 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9页 |
3.3.1 菹草生长区水质及底泥监测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3.3.2 菹草自身形态及营养分析 | 第33-35页 |
3.3.3 菹草生长对底泥TN和TOC含量季节性的影响 | 第35-36页 |
3.3.4 菹草生长对底泥磷含量和形态的影响 | 第36-38页 |
3.3.5 菹草生长对底泥重金属含量的季节性影响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四种不同锁磷材料对西安市护城河底泥和水质的影响 | 第41-53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2.1 沉积物与上覆水 | 第41-42页 |
4.2.2 锁磷材料 | 第42页 |
4.2.3 锁磷试验装置 | 第42页 |
4.2.4 采样及分析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0页 |
4.3.1 锁磷材料特性研究 | 第43-45页 |
4.3.2 锁磷材料对上覆水p H的影响 | 第45页 |
4.3.3 锁磷材料对水中磷浓度的影响 | 第45-48页 |
4.3.4 锁磷材料对底泥磷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4.4 讨论 | 第50-5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海绵铁与硝酸钙组合对西安市护城河底泥和水质的影响 | 第53-69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7页 |
5.2.1 沉积物和锁磷材料 | 第53-54页 |
5.2.2 实验室小试实验 | 第54-55页 |
5.2.3 现场中试实验 | 第55-56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56-57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7-67页 |
5.3.1 海绵铁与硝酸钙不同质量配比对水质影响的小试研究 | 第57-58页 |
5.3.2 最佳组合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水体控磷效果小试研究 | 第58-60页 |
5.3.3 最佳组合对护城河实际水体及底泥的影响中试研究 | 第60-67页 |
5.4 讨论 | 第67-68页 |
5.4.1 组合试剂对水体的影响 | 第67页 |
5.4.2 组合试剂对富营养水体磷浓度及底泥磷形态的影响 | 第67页 |
5.4.3 组合试剂的最佳剂量选择及其应用的经济性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