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建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王会”保护问题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9页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一) 选题的背景第10-11页
        (二)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二、文献综述第12-18页
        (一)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二)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三) 国内外的总体评述第17-18页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18-19页
        (一) 研究方法第18页
        (二) 创新点第18-19页
第二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及相关理论第19-24页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第19-21页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第19-20页
        (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第20-21页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第21-24页
        (一) 文化理论第21-22页
        (二) 协同治理理论第22-24页
第三章 当前建平县“十王会”保护现状第24-32页
    一、建平县“十王会”简介及保护基本情况第24-26页
        (一) “十王会”简介第24-25页
        (二) 建平县“十王会”保护基本情况第25-26页
    二、建平县“十王会”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26-29页
        (一) 传承时出现断层无人继承甚至濒临消亡的局面第26页
        (二) 相关部门保护过程中经常出现资金注入不及时状况第26-27页
        (三) 形式及内容老旧,多是“吃老本”第27页
        (四) 社会知晓率低第27-28页
        (五) 政府没有系统完整的非遗保护体系第28-29页
    三、建平县“十王会”保护问题的成因第29-32页
        (一) 保护理念落伍第29页
        (二) 相关的运行机制不完善第29-30页
        (三) 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第30-32页
第四章 国内其它非遗保护经验及启示第32-36页
    一、国内其他非遗保护经验第32-34页
        (一) “武汉杂技”保护经验第32-33页
        (二) “建平剪纸”保护经验第33-34页
    二、国内非遗保护经验启示第34-36页
        (一) 建立完善保护、协同治理长效机制第34-35页
        (二) 完善政策法规,立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5页
        (三) 因地制宜建立保护相应经验第35-36页
第五章 完善建平县“十王会”保护的原则及对策第36-44页
    一、完善建平县“十王会”保护的原则第36-38页
        (一) 积极保护原则第36页
        (二) 整体性保护原则第36-37页
        (三) 可解读性原则第37页
        (四) 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第37-38页
        (五) 协同原则第38页
    二、完善建平县“十王会”保护的具体对策第38-44页
        (一) 建立建平县“十王会”保护组织第38-39页
        (二) 建立多元的投融资机制第39-40页
        (三) 建立非遗发展机制第40-41页
        (四)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机制第41-42页
        (五) 构建多方参与协同保护机制第42-44页
第六章 结论第44-45页
    一、研究观点第44页
        (一) 剖析了保护建平县“十王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第44页
        (二) 建平县“十王会”在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原因第44页
        (三) 提出了建平县“十王会”保护的原则第44页
        (四) 提出了完善建平县“十王会”保护的具体方略第44页
    二、研究不足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附录第48-54页
    附录一 《建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王会”保护问题研究》调查问卷第48-50页
    附录二 建平县“十王会”艺人访谈记录第50-52页
    附录三 建平县“十王会”传承谱系第52-54页
致谢第54-55页
作者简介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受动型てもらう”与“~てくれる”使用的考察--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与日语母语话者的使用为中心
下一篇:李退溪与李栗谷的“四端七情论”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