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5页 |
1.2 研究的基本概念与范畴 | 第15-19页 |
1.2.1 关于丘陵 | 第15-18页 |
1.2.2 关于地形 | 第18页 |
1.2.3 关于适应性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1.3.1 国外成果 | 第19-20页 |
1.3.2 国内成果 | 第20-21页 |
1.4 研究的目的 | 第21页 |
1.5 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1.6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21-24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2 论文框架 | 第22-24页 |
第2章 丘陵环境下的建筑形态演变及建筑适应性相关理论 | 第24-36页 |
2.1 丘陵地区的环境特质 | 第24-28页 |
2.1.1 地形地貌的特质——自相似和非均质 | 第24-25页 |
2.1.2 交通结构的特质——难通达和多形态 | 第25-26页 |
2.1.3 文化体系的特质——封闭和异质性 | 第26-28页 |
2.2 丘陵地区建筑形态的演变过程 | 第28-32页 |
2.2.1 传统丘陵地区建筑形态 | 第28-31页 |
2.2.2 “乡土-国际-地域”——现代丘陵建筑的创作历程 | 第31-32页 |
2.3 建筑适应性的相关理论 | 第32-35页 |
2.3.1 源于生物学启发的建筑适应性理论诞生 | 第33-34页 |
2.3.2 基于CAS理论的建筑适应性的概念 | 第34页 |
2.3.3 建筑适应性的内在机制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丘陵地形的建筑适应性策略分析 | 第36-50页 |
3.1 丘陵地区的场地梳理 | 第36-42页 |
3.1.1 场地地形的客观制约因素 | 第36-38页 |
3.1.2 场地处理的技术策略 | 第38-41页 |
3.1.3 丘陵地形场地整型的手法 | 第41-42页 |
3.1.4 把控场地的环境尺度 | 第42页 |
3.2 建筑对地形环境的回应设计策略 | 第42-48页 |
3.2.1 多层面的建筑选型策略 | 第42-43页 |
3.2.2 丘陵建筑对地形的适应性设计原则 | 第43-44页 |
3.2.3 回应地形环境的建筑生态处理策略 | 第44-48页 |
3.3 地形学理论下“人-地形-建筑”的关系 | 第48-49页 |
3.3.1 人与地形的互动感知关系 | 第48页 |
3.3.2 人对地形的时空感知体验 | 第48-49页 |
3.3.3 人与地形的情感共鸣 | 第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基于丘陵地形的建筑适应性设计手法 | 第50-70页 |
4.1 丘陵建筑对地形图底的契合设计手法 | 第50-55页 |
4.1.1 建筑对地形的图底复合设计手法 | 第50-51页 |
4.1.2 地形对建筑的路径渗透设计手法 | 第51-52页 |
4.1.3 建筑对地形的仿生设计手法 | 第52-53页 |
4.1.4 建筑的叠加设计手法 | 第53-54页 |
4.1.5 建筑对地形的编码设计手法 | 第54-55页 |
4.2 丘陵地区建筑形态和交通的组织与表达 | 第55-66页 |
4.2.1 丘陵地区建筑单体的建构 | 第55-60页 |
4.2.2 丘陵地区建筑群的形态组织与空间构成 | 第60-64页 |
4.2.3 丘陵地区建筑与交通的适应性布局 | 第64-66页 |
4.3 多元视角下丘陵建筑的“景”与“观”视景体系 | 第66-68页 |
4.3.1 丘陵不同地段区位的景观建构 | 第66-68页 |
4.3.2 作为观景的丘陵建筑形态建构 | 第68页 |
4.3.3 建筑轮廓线和山体轮廓线之关系 | 第68页 |
4.4 丘陵地区地下延伸空间的营造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丘陵地形的建筑适应性案例分析与工程实践 | 第70-79页 |
5.1 株洲市老年人活动中心、青少年及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 第70-74页 |
5.1.1 项目概况 | 第70页 |
5.1.2 方案设计及创意构思 | 第70-72页 |
5.1.3 建筑与地形的互适性设计 | 第72-74页 |
5.2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场馆 | 第74-78页 |
5.2.1 项目概况 | 第74页 |
5.2.2 总体形态分析 | 第74-75页 |
5.2.3 基于地形环境的建筑适应性设计 | 第75-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研究项目) | 第84-85页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