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3-3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1.1.3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1.4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35页 |
1.2.1 集体主义导向HRM研究 | 第16-22页 |
1.2.2 心理安全研究 | 第22-26页 |
1.2.3 团队反思研究 | 第26-30页 |
1.2.4 团队创新绩效研究 | 第30-35页 |
1.2.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小结 | 第35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35-3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36-3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39-45页 |
2.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第39-40页 |
2.1.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内涵 | 第39-40页 |
2.1.2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对科研团队运作的解释力 | 第40页 |
2.2 资源基础理论 | 第40-42页 |
2.2.1 资源基础理论的内涵 | 第40-41页 |
2.2.2 资源基础理论对科研团队运作的解释力 | 第41-42页 |
2.3 社会交换理论 | 第42-43页 |
2.3.1 社会交换理论的内涵 | 第42页 |
2.3.2 社会交换理论对科研团队运作的解释力 | 第42-43页 |
2.4 三种理论组合解释科研团队运作的互补性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假设 | 第45-57页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45-47页 |
3.1.1 集体主义导向HRM | 第45-46页 |
3.1.2 团队心理安全 | 第46页 |
3.1.3 团队反思 | 第46页 |
3.1.4 团队创新绩效 | 第46-47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47-56页 |
3.2.1 集体主义导向HRM与团队创新绩效 | 第48-49页 |
3.2.2 团队心理安全、团队反思与团队创新绩效 | 第49-52页 |
3.2.3 集体主义导向HRM、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反思 | 第52页 |
3.2.4 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反思的中介作用 | 第52-54页 |
3.2.5 假设汇总 | 第54-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小样本预试 | 第57-80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57-64页 |
4.1.1 问卷设计原则 | 第57页 |
4.1.2 问卷设计过程 | 第57-58页 |
4.1.3 变量的测量 | 第58-64页 |
4.2 研究分析对象 | 第64-65页 |
4.3 研究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4.4 小样本预试 | 第66-79页 |
4.4.1 小样本的统计特征 | 第66-67页 |
4.4.2 小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第67-68页 |
4.4.3 各量表的CITC检验与信度分析 | 第68-73页 |
4.4.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73-76页 |
4.4.5 项目分析 | 第76-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五章 大样本调查与数据质量评估 | 第80-108页 |
5.1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 | 第80-88页 |
5.1.1 抽样方法 | 第80-81页 |
5.1.2 调研过程 | 第81-82页 |
5.1.3 数据资料的描述 | 第82-88页 |
5.2 大样本的信度检验 | 第88-92页 |
5.2.1 集体主义导向HRM量表的CITC检验与信度分析 | 第88-90页 |
5.2.2 团队心理安全量表的CITC检验与信度分析 | 第90页 |
5.2.3 团队反思量表的CITC检验与信度分析 | 第90-91页 |
5.2.4 团队创新绩效量表的CITC检验与信度分析 | 第91-92页 |
5.3 大样本的效度检验 | 第92-103页 |
5.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92-94页 |
5.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94-103页 |
5.4 共同方法变异检验 | 第103-107页 |
5.4.1 哈门氏单因子法 | 第103-105页 |
5.4.2 单因子及多因子验证式因子分析 | 第105-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六章 模型假设检验与复核效度检验 | 第108-133页 |
6.1 中介效应检验 | 第108-121页 |
6.1.1 团队心理安全的中介效应检验之一 | 第108-113页 |
6.1.2 团队心理安全的中介效应检验之二 | 第113-116页 |
6.1.3 团队反思的中介效应检验之一 | 第116-119页 |
6.1.4 团队反思的中介效应检验之二 | 第119-121页 |
6.2 整体理论模型分析 | 第121-127页 |
6.2.1 整体理论模型修正 | 第122-123页 |
6.2.2 Bootstrap法检验 | 第123-125页 |
6.2.3 研究假设汇总 | 第125-127页 |
6.3 控制变量的影响分析 | 第127-129页 |
6.3.1 团队学科性质的影响分析 | 第127页 |
6.3.2 团队研究性质的影响分析 | 第127-128页 |
6.3.3 团队成立时间的影响分析 | 第128页 |
6.3.4 团队规模的影响分析 | 第128-129页 |
6.3.5 团队所在单位的影响分析 | 第129页 |
6.4 复核效度检验 | 第129-131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133页 |
第七章 提升团队创新绩效的路径 | 第133-138页 |
7.1 发展集体主义导向HRM | 第133-135页 |
7.1.1 加强科研团队的集体主义文化建设 | 第133-134页 |
7.1.2 构建开放与灵活的人才准入机制 | 第134页 |
7.1.3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 第134页 |
7.1.4 制定科学的科研团队考核制度 | 第134-135页 |
7.2 培育团队心理安全 | 第135-136页 |
7.2.1 提供长期与稳定的制度保障 | 第135页 |
7.2.2 建立容忍和宽容失败的工作机制 | 第135-136页 |
7.3 科学引导团队反思 | 第136-137页 |
7.3.1 充分授予科研团队的自主权 | 第136页 |
7.3.2 营造知识共享的团队氛围 | 第136-137页 |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38-141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38-139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39-140页 |
8.3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论文 | 第155-157页 |
附录A: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 第157-158页 |
附录B:高校科研团队调查问卷(负责人) | 第158-160页 |
附录C:高校科研团队调查问卷(成员) | 第160-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