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一)国内主要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 (二)国外主要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 (三)研究述评 | 第19页 |
| 三、研究目标和方法 | 第19-21页 |
| (一)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四、相关理论借鉴 | 第21-25页 |
| (一)社会文化变迁理论 | 第21-22页 |
|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2-23页 |
| (三)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理论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野三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 | 第25-29页 |
| 一、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 (一)人口情况 | 第25页 |
| (二)历史沿革 | 第25-26页 |
|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条件 | 第26-29页 |
| (一)区位交通 | 第26-27页 |
| (二)自然资源 | 第27页 |
| (三)人文底蕴 | 第27-28页 |
| (四)区域产业发展 | 第28页 |
| (五)历史机遇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野三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效果评估 | 第29-42页 |
| 一、野三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与成果 | 第29-35页 |
| (一)经济发展 | 第29-30页 |
| (二)社会发展 | 第30-33页 |
| (三)文化发展 | 第33-34页 |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34-35页 |
| 二、野三关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效果评估 | 第35-42页 |
| (一)评估依据 | 第35-38页 |
| (二)对野三关镇新型城镇化发展各项内容的评估 | 第38-42页 |
| 第四章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及问题 | 第42-49页 |
| 一、野三关镇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 第42-44页 |
| (一)以土家族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 | 第42-43页 |
| (二)打造生态宜居小城镇 | 第43-44页 |
| (三)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乡融合 | 第44页 |
| (四)城镇规模基本实现,各项具体内容仍需提升 | 第44页 |
| 二、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4-49页 |
| (一)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不足 | 第44-46页 |
| (二)政府职能职责发挥不完善 | 第46页 |
| (三)现代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冲击 | 第46-47页 |
| (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漫长与人民急切需求之间的矛盾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民族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升 | 第49-54页 |
| 一、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 第49-51页 |
| (一)新型工业 | 第49-50页 |
| (二)生态农业 | 第50页 |
| (三)旅游产业 | 第50-51页 |
| 二、通过职业培训与乡民教育增加镇民参与度 | 第51-52页 |
| (一)乡民教育 | 第51-52页 |
| (二)职业技术教育 | 第52页 |
| 三、传承与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 第52-54页 |
| 结论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61-62页 |
| 附录B:调查问卷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