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电网远方不停电定值修改的实现机制分析 | 第14-17页 |
2.1 微机保护结构 | 第14-15页 |
2.2 定值修改机制 | 第15-17页 |
2.2.1 保护复位机制 | 第15-16页 |
2.2.2 指针切换机制 | 第16页 |
2.2.3 切换定值区机制 | 第16-17页 |
第三章 漳州地区电网远方不停电定值修改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第17-33页 |
3.1 远方不停电定值修改的可行性分析 | 第17-18页 |
3.1.1 规程规范及各项反措对远方修改定值的相关规定 | 第17页 |
3.1.2 继电保护设备对不停电修改及核对定值适应性分析 | 第17-18页 |
3.1.3 计算机监控系统对修改及核查定值的适应性分析 | 第18页 |
3.2 远方不停电定值修改的功能需求分析 | 第18-20页 |
3.2.1 保护装置 | 第18页 |
3.2.2 远动装置 | 第18页 |
3.2.3 保信子站装置 | 第18页 |
3.2.4 保信分站 | 第18页 |
3.2.5 调度自动化系统主站 | 第18-19页 |
3.2.6 远方控制装置 | 第19页 |
3.2.7 版本更新 | 第19-20页 |
3.3 远方不停电修改及核查定值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第20-21页 |
3.3.1 变电站子站端实现方案的对比分析 | 第20页 |
3.3.2 调度主站端实现方案 | 第20页 |
3.3.3 主站与子站通信方案 | 第20-21页 |
3.3.4 远方不停电修改及核查定值系统总体实现方案 | 第21页 |
3.4 系统软件的设计 | 第21-33页 |
3.4.1 分布式系统技术 | 第21-23页 |
3.4.2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 第23-25页 |
3.4.3 基于IEC61850标准和IEC/CIM的继电保护对象建模 | 第25-28页 |
3.4.4 对象组件化通信的设计 | 第28-33页 |
第四章 漳州地区电网远方不停电定值修改系统的应用研究 | 第33-49页 |
4.1 SPS2000系统 | 第33页 |
4.2 定值管理系统功能 | 第33-34页 |
4.3 以综合自动化系统为子站的独立主站系统 | 第34-36页 |
4.3.1 硬件结构 | 第34-35页 |
4.3.2 软件结构 | 第35-36页 |
4.3.3 系统特点 | 第36页 |
4.4 系统功能实现 | 第36-49页 |
4.4.1 运行环境 | 第36页 |
4.4.2 具体操作 | 第36-49页 |
4.4.2.1 登录操作 | 第37页 |
4.4.2.2 召唤定值 | 第37-39页 |
4.4.2.3 修改定值 | 第39-42页 |
4.4.2.4 召唤压板量 | 第42-45页 |
4.4.2.5 修改压板量 | 第45-46页 |
4.4.2.6 召唤定值区 | 第46页 |
4.4.2.7 修改定值区 | 第46-47页 |
4.4.2.8 定值巡检 | 第47页 |
4.4.2.9 事项查询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漳州地区电网远方不停电定值修改系统安全性及效益分析 | 第49-58页 |
5.1 系统安全性分析 | 第49-54页 |
5.1.1 保护实现机制 | 第50页 |
5.1.2 保护信息传输过程 | 第50-53页 |
5.1.3 工作环境对保护装置的干扰 | 第53-54页 |
5.2 安全措施 | 第54-55页 |
5.2.1 工作条件 | 第54页 |
5.2.2 对双重化配置保护的安全性考虑 | 第54-55页 |
5.2.3 对单套配置保护的安全性考虑 | 第55页 |
5.3 管理措施 | 第55-56页 |
5.4 效益分析 | 第56-58页 |
5.4.1 提高供电质量 | 第56页 |
5.4.2 提高工作质量 | 第56页 |
5.4.3 提高电网的安全性 | 第56-57页 |
5.4.4 变电站微机化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