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0.1.1 选题目的 | 第9-10页 |
0.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0.3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 弗洛姆消费异化的理论根源及其涵义和历史背景 | 第14-21页 |
1.1 弗洛姆消费异化的理论根源 | 第14-17页 |
1.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 第14-15页 |
1.1.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 | 第15-16页 |
1.1.3 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 | 第16-17页 |
1.2 弗洛姆消费异化的涵义和历史背景 | 第17-21页 |
1.2.1 消费异化的涵义 | 第17-18页 |
1.2.2 消费异化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18-21页 |
2 弗洛姆消费异化思想的内容 | 第21-32页 |
2.1 消费异化的成因分析 | 第21-24页 |
2.1.1 非理性广告的刺激 | 第21-22页 |
2.1.2 非生产性社会性格的诱导 | 第22-24页 |
2.2 消费异化的表现形式 | 第24-26页 |
2.2.1 获取物品的方式在性质上与得到的东西不一致 | 第24-25页 |
2.2.2 使用物品过程中的幻想性 | 第25页 |
2.2.3 消费物品结果上的不知足 | 第25-26页 |
2.3 消费异化的危害分析 | 第26-28页 |
2.3.1 引起浪费倾向和不尊重劳动 | 第26-27页 |
2.3.2 扭曲了人们对快乐和幸福的体验 | 第27-28页 |
2.4 消除消费异化的途径分析 | 第28-32页 |
2.4.1 社会层面上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同时变革 | 第28-29页 |
2.4.2 心理层面上建立起重生存的生存方式发挥创造性潜能 | 第29-32页 |
3 对弗洛姆消费异化思想的评价 | 第32-38页 |
3.1 弗洛姆消费异化思想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 | 第32-35页 |
3.1.1 积极贡献 | 第32-33页 |
3.1.2 局限性 | 第33-35页 |
3.2 弗洛姆消费异化思想对中国社会建设的启示 | 第35-38页 |
3.2.1 生产指向需求未得到满足的领域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35-36页 |
3.2.2 限制非理性广告刺激倡导健康的消费行为习惯 | 第36页 |
3.2.3 继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 | 第36-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