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研究的的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玻璃混凝土简介 | 第12-13页 |
1.3 玻璃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4 抗冲击性能研究现状 | 第16-23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3-25页 |
第二章 瞬态动力学分析及本构关系 | 第25-37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ABAQUS简介 | 第25-26页 |
2.2.1 ABAQUS的总体介绍 | 第25页 |
2.2.2 ABAQUS的组成模块及简介 | 第25-26页 |
2.3 瞬态动力学分析冲击性能 | 第26-29页 |
2.3.1 瞬态动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 第26-29页 |
2.4 课题的理论依据 | 第29页 |
2.5 有限元软件ABAQUS的材料本构模型 | 第29-37页 |
2.5.1 玻璃混凝土的静力本构模型 | 第29-33页 |
2.5.2 玻璃混凝土动力损伤本构模型 | 第33-37页 |
第三章 基于ABAQUS的动力行为模拟及验证 | 第37-47页 |
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1.1 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3.2 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39-41页 |
3.2.1 单元类型 | 第39页 |
3.2.2 网格划分 | 第39-40页 |
3.2.3 接触定义 | 第40页 |
3.2.4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0页 |
3.2.5 时间步长的选择 | 第40-41页 |
3.2.6 材料相关参数的输入 | 第41页 |
3.3 有限元动力模拟模型的验证 | 第41-45页 |
3.3.1 素混凝土板抗冲击性能试验介绍 | 第42-43页 |
3.3.2 破坏形态对比 | 第43-44页 |
3.3.3 侵彻深度对比 | 第44-45页 |
3.3.4 冲击能量对比 | 第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废弃玻璃混凝土板抗冲击性能有限元分析 | 第47-71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废弃玻璃混凝土板的数值模拟 | 第47-49页 |
4.2.1 模型来源 | 第47-48页 |
4.2.2 模拟方案 | 第48页 |
4.2.3 模块的选取 | 第48页 |
4.2.4 分析步选取 | 第48-49页 |
4.2.5 废弃玻璃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 第49页 |
4.2.6 废弃玻璃混凝土材料参数 | 第49页 |
4.3 动力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发展路径 | 第49-58页 |
4.3.1 取代率为50%的玻璃混凝土模拟结果分析 | 第49-54页 |
4.3.2 取代率为100%的玻璃混凝土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4.4 废弃玻璃对玻璃混凝土时程反应影响分析 | 第58-64页 |
4.4.1 侵彻深度 | 第58-60页 |
4.4.2 玻璃混凝土的动态极限应力 | 第60-61页 |
4.4.3 玻璃混凝土的动态极限应变 | 第61-62页 |
4.4.4 玻璃混凝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状态 | 第62-64页 |
4.5 冲击高度对玻璃混凝土时程反应影响分析 | 第64-69页 |
4.5.1 侵彻深度 | 第64-65页 |
4.5.2 玻璃混凝土的动态极限应力 | 第65-66页 |
4.5.3 玻璃混凝土的动态极限应变的应变率效应 | 第66-67页 |
4.5.4 玻璃混凝土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状态 | 第67-69页 |
4.6 本章小节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5.1 结论 | 第71页 |
5.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