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 第14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分析 | 第14-17页 |
1.5.1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 第15页 |
1.5.2 重庆缆车景观体系 | 第15页 |
1.5.3 缆车与其他立体交通的区别 | 第15-17页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7-21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6.2 论文框架图 | 第19-21页 |
2 重庆缆车地域景观体系发展沿革 | 第21-31页 |
2.1 重庆缆车发展沿革 | 第21-29页 |
2.1.1 重庆货运缆车的诞生与兴盛 | 第21-22页 |
2.1.2 重庆客运缆车的诞生与兴盛 | 第22-25页 |
2.1.3 重庆货、客运缆车的衰落 | 第25-29页 |
2.2 重庆货客运缆车衰落原因总结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重庆缆车地域景观体系价值判断与新城市语境下的价值再现 | 第31-41页 |
3.1 重庆缆车地域景观体系价值判断 | 第31-34页 |
3.1.1 历史真实性价值 | 第31-32页 |
3.1.2 情感价值 | 第32页 |
3.1.3 科学、美学、文化价值 | 第32-33页 |
3.1.4 社会价值 | 第33-34页 |
3.2 重庆代表性缆车现状调研 | 第34-35页 |
3.3 重庆缆车地域景观体系保护再利用面临的实际问题 | 第35-36页 |
3.3.1 价值认知不到位 | 第36页 |
3.3.2 技术理论欠更新 | 第36页 |
3.3.3 管理资金极缺乏 | 第36页 |
3.3.4 整体环境待改善 | 第36页 |
3.4 重庆缆车地域景观体系在新城市语境下的价值再现 | 第36-39页 |
3.4.1 功能价值 | 第37-38页 |
3.4.2 经济价值 | 第38页 |
3.4.3 教育价值 | 第38页 |
3.4.4 政治价值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4 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再利用理论方法评述与借鉴 | 第41-53页 |
4.1 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再利用理论引入与评述 | 第41-44页 |
4.1.1 遗产廊道理论——整体性、经济性的区域系统保护 | 第41-42页 |
4.1.2 织补理论——功能性、空间性的织补缝合 | 第42-43页 |
4.1.3 文脉理论——延续性、创新性的地域文化保护与更新 | 第43-44页 |
4.2 国内外相关案例借鉴与总结 | 第44-51页 |
4.2.1 德国海德堡山区缆车Heidelberger Bergbahn | 第44-46页 |
4.2.2 新西兰惠灵顿缆车Wellington Cable Car | 第46-49页 |
4.2.3 中国香港太平山山顶缆车The Peak Tram | 第49-50页 |
4.2.4 案例总结 | 第50-5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5 重庆缆车地域景观系统保护与再利用原则及策略 | 第53-73页 |
5.1 重庆缆车地域景观系统保护与再利用原则 | 第53-55页 |
5.1.1 维护整体性延伸区域化发展 | 第53页 |
5.1.2 尊重原真性强调分类化保护 | 第53-54页 |
5.1.3 发展经济性突出文脉化创新 | 第54页 |
5.1.4 投资多元性建立保护化机构 | 第54-55页 |
5.2 重庆缆车地域景观体系保护与再利用策略 | 第55-72页 |
5.2.1 旧址活化保留城市记忆 | 第55-61页 |
5.2.2 升级优化延续特色交通体系 | 第61-65页 |
5.2.3 重点地段新建彰显地域特色 | 第65-71页 |
5.2.4 加强遗产管理注重可持续发展 | 第71-7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结语 | 第73-75页 |
6.1 论文总结 | 第73-74页 |
6.1.1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6.1.2 不足之处 | 第73-74页 |
6.2 后续研究 | 第74页 |
6.3 反思与展望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附录 | 第81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1页 |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