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中国国内贸易经济论文--商品流通论文--电子贸易、网上贸易论文

互联网金融品牌强度测定研究--以P2P网贷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页
        1.2.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内容第10页
    1.4 研究方法第10-12页
        1.4.1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0-11页
        1.4.2 研究方法第11-12页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第12-13页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13-41页
    2.1 互联网金融概念及特点综述第13-19页
        2.1.1 互联网金融概念第13-15页
        2.1.2 互联网金融特点第15-17页
        2.1.3 互联网金融主要盈利模式第17-19页
    2.2 互联网金融品牌强度综述第19-27页
        2.2.1 品牌价值内涵第20-22页
        2.2.2 品牌形象内涵第22-23页
        2.2.3 品牌竞争力内涵第23-24页
        2.2.4 品牌强度内涵第24-27页
    2.3 传统金融品牌强度研究综述第27-33页
        2.3.1 金融品牌价值第28页
        2.3.2 金融品牌竞争力第28-30页
        2.3.3 金融品牌强度第30-31页
        2.3.4 互联网金融品牌第31-33页
    2.4 P2P平台品牌强度测评综述第33-41页
        2.4.1 P2P平台品牌强度研究第34-36页
        2.4.2 P2P平台品牌强度特征第36-39页
        2.4.3 P2P平台品牌强度构成要素第39-41页
第三章 P2P平台品牌强度测定模型构建第41-59页
    3.1 P2P平台品牌强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第41-44页
        3.1.1 P2P平台品牌强度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第41-42页
        3.1.2 P2P平台品牌强度评价方法第42-44页
    3.2 P2P平台品牌强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44-50页
        3.2.1 P2P平台品牌强度评价指标的选择第44-48页
        3.2.2 P2P平台品牌强度评价体系的设计第48-50页
    3.3 P2P平台品牌强度指标赋权和模型建立第50-59页
        3.3.1 问卷设计与数据获取第50-54页
        3.3.2 指标权重的计算第54-57页
        3.3.3 P2P平台品牌强度评价模型建立第57-59页
第四章 P2P平台品牌强度测定的实证研究第59-72页
    4.1 样本的选取与描述第59-62页
        4.1.1 样本的选取第59-60页
        4.1.2 数据缺失处理第60-61页
        4.1.3 样本描述性统计第61-62页
    4.2 P2P平台品牌强度评价结果及分析第62-69页
        4.2.1 P2P平台品牌强度测算第62-67页
        4.2.2 P2P平台品牌强度均值分层结构分析第67-69页
    4.3 品牌强度驱动因素优先改进顺序分析第69-72页
第五章 研究结论第72-77页
    5.1 研究结论第72-73页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第73-75页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75-77页
        5.3.1 研究不足第75页
        5.3.2 研究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3页
附录一 P2P网货平台品牌强度测定调查问卷第83-89页
附录二 拍拍贷2014. 01-2017. 02数据标准化统计表第89-92页
附录三 25家平台品牌强度指数汇总表第92-99页
后记第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勃拉姆斯钢琴小品Op.118音乐内涵与演奏分析
下一篇:河北南皮落子的田野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