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紫外差分算法的烟气分析仪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2 烟气分析仪的开发意义与前景 | 第15-16页 |
1.3 烟气分析仪的简介与检测原理 | 第16-20页 |
1.3.1 烟气分析仪简介 | 第16页 |
1.3.2 烟气分析仪检测原理 | 第16-20页 |
1.3.2.1 电化学分析法原理 | 第17-18页 |
1.3.2.2 光谱分析法检测原理 | 第18-20页 |
1.4 论文的任务安排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烟气分析仪的主体设计 | 第21-33页 |
2.1 系统的功能需求与设计原则 | 第21-24页 |
2.1.1 系统设计需求 | 第21-23页 |
2.1.1.1 功能需求 | 第22页 |
2.1.1.2 其它功能需求 | 第22-23页 |
2.1.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23-24页 |
2.2 烟气分析仪的设计方案 | 第24-33页 |
2.2.1 设计思想 | 第24页 |
2.2.2 主体算法设计 | 第24-31页 |
2.2.2.1 紫外差分算法的简介与背景 | 第24-25页 |
2.2.2.2 紫外差分算法的原理 | 第25-27页 |
2.2.2.3 数据修正 | 第27-31页 |
2.2.3 整体结构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烟气分析仪的硬件设计 | 第33-45页 |
3.1 数据采集模块 | 第34-36页 |
3.1.1 O_2采集电路 | 第34-35页 |
3.1.2 CO采集电路 | 第35-36页 |
3.2 数据处理模块 | 第36-39页 |
3.2.1 微处理器的选择 | 第36-38页 |
3.2.2 LPC2212微处理器的简介 | 第38-39页 |
3.2.3 LPC2212微处理器的结构概述 | 第39页 |
3.3 烟气压力采集模块 | 第39-41页 |
3.3.1 器件的选择 | 第39-40页 |
3.3.2 压力测量原理 | 第40-41页 |
3.3.3 烟气压力测量电路 | 第41页 |
3.4 气体温度采集电路 | 第41-45页 |
3.4.1 器件的选择 | 第41-42页 |
3.4.2 热电耦简介 | 第42页 |
3.4.3 热电偶测量原理 | 第42-43页 |
3.4.4 热电偶测量电路 | 第43-44页 |
3.4.5 热电偶冷端补偿电路 | 第44-45页 |
第四章 烟气分析仪的软件设计 | 第45-54页 |
4.1 工具介绍 | 第45-46页 |
4.1.1 C++语言简介 | 第45-46页 |
4.1.2 QT软件简介 | 第46页 |
4.2 软件总体设计思想 | 第46-47页 |
4.3 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 第47-51页 |
4.3.1 设备子系统设计 | 第47-48页 |
4.3.2 远程平台子系统设计 | 第48-49页 |
4.3.3 配置访存子系统设计 | 第49-50页 |
4.3.4 业务管理子系统设计 | 第50-51页 |
4.4 UI交互界面 | 第51-54页 |
4.4.1 系统设置界面 | 第51-52页 |
4.4.2 主界面 | 第52-53页 |
4.4.3 数据管理界面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实验测试及误差分析 | 第54-63页 |
5.1 实验器材及仪器 | 第54页 |
5.2 测量方法 | 第54-56页 |
5.2.1 线性误差 | 第54页 |
5.2.2 检出限 | 第54-55页 |
5.2.3 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 | 第55页 |
5.2.4 响应时间 | 第55-56页 |
5.2.5 干扰气体对NO的影响 | 第56页 |
5.3 评判标准 | 第56-57页 |
5.4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57-61页 |
5.4.1 性能测试结果 | 第57页 |
5.4.2 烟气分析仪的性能比较 | 第57-61页 |
5.5 仪器的误差分析 | 第61-63页 |
5.5.1 响应时间误差分析 | 第61页 |
5.5.2 漂移误差分析 | 第61-62页 |
5.5.3 线性误差分析 | 第62页 |
5.5.4 检出限误差分析 | 第62页 |
5.5.5 精确度误差分析 | 第62-63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总结 | 第63页 |
6.2 展望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