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柔性分子作为构筑单元的金属表面超分子自组装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2页
    1.1 纳米科技简介第10页
    1.2 超分子化学第10-11页
    1.3 固体表面超分子自组装第11-13页
    1.4 几种不同分子间作用力的表面超分子自组装第13-17页
        1.4.1 范德瓦尔斯力作用下的表面超分子自组装第13-14页
        1.4.2 氢键作用下的表面超分子自组装第14-15页
        1.4.3 金属有机配位键作用下的表面超分子自组装第15-17页
    1.5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简介第17-20页
        1.5.1 STM工作原理——隧道效应第17-19页
        1.5.2 STM基本组成及工作模式第19-20页
    1.6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第20-22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2-25页
    2.1 超高真空扫描隧道显微镜(UHV-STM)实验系统第22页
    2.2 样品的制备第22-23页
    2.3 实验材料第23-25页
第三章 柔性分子在金属有机配位作用下的表面超分子自组装第25-36页
    3.1 引言第25-26页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26-35页
        3.2.1 分子1在Au(111)表面自组装第26-27页
        3.2.2 分子1与Fe原子在Au(111)表面配位自组装第27-35页
    3.3 本章结论第35-36页
第四章 柔性分子侧链对金属表面超分子配位自组装的调控第36-43页
    4.1 引言第36-37页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7-42页
    4.3 本章结论第42-43页
第五章 柔性分子在氢键作用下的表面超分子自组装第43-58页
    5.1 引言第43-44页
    5.2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4-57页
        5.2.1 分子3在Au(111)表面的单组份自组装第44-47页
        5.2.2 分子3于Au(111)表面在分子5协助下的多组份自组装第47-49页
        5.2.3 通过分子2、3、4分别与分子5的自组装实验研究柔性分子的自组装特性第49-53页
        5.2.4 H3-5和H4-5的手性特征第53-56页
        5.2.5 分子gauche构型的说明第56-57页
    5.3 本章结论第57-58页
第六章 总结第58-60页
    6.1 本论文的主要成果第58页
    6.2 问题和展望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CA方法的Al-Cu金属间化合物的微观组织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热浸镀锌及合金用环保型助镀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