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扎染工艺特色及其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特色工艺其本身发展的需要 | 第8页 |
·目前市场应用现状及发展的需要 | 第8页 |
·现代扎染与创意服装结合而进行理论研究的需要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对现代扎染工艺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现代扎染工艺特色在创意服装当中的应用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我国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的研究动态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的创新点及方法 | 第12-14页 |
·创新点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扎染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20页 |
·传统扎染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15页 |
·传统扎染的定义 | 第14页 |
·传统扎染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15页 |
·传统扎染的工艺原理 | 第15页 |
·现代扎染的概念 | 第15-18页 |
·现代扎染的定义 | 第15-17页 |
·现代扎染的艺术特征 | 第17-18页 |
·现代扎染的文化内涵及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现代扎染的文化内涵 | 第18页 |
·现代扎染的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现代扎染的工艺特色 | 第20-34页 |
·现代扎染工艺的原理与分类 | 第20-23页 |
·现代扎染的工艺原理与方法 | 第20-22页 |
·现代扎染的工艺分类 | 第22-23页 |
·现代扎染二维平面图形创意工艺特色 | 第23-30页 |
·注染工艺特色 | 第23-24页 |
·吊染工艺特色 | 第24-25页 |
·浸染工艺特色 | 第25-26页 |
·段染工艺特色 | 第26-27页 |
·喷染工艺特色 | 第27-28页 |
·拔染、防染工艺特色 | 第28-29页 |
·彩绘染工艺特色 | 第29-30页 |
·现代扎染三维记忆成型工艺特色 | 第30-34页 |
·热敏辅料记忆成型工艺特色 | 第31页 |
·绞缬、聚集转移印花工艺特色 | 第31页 |
·机械压褶成型工艺特色 | 第31页 |
·绞缬喷染汽蒸定型工艺特色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创意服装概述 | 第34-40页 |
·创意服装的概念及设计手法 | 第34-39页 |
·创意服装的概念 | 第34页 |
·创意服装的设计手法 | 第34-38页 |
·创意服装的设计规律及特点 | 第38-39页 |
·创意服装的发展趋势 | 第39-40页 |
第五章 现代扎染工艺特色在创意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 第40-60页 |
·应用条件 | 第40-42页 |
·服装风格协调性 | 第40页 |
·服装款式特征突出性 | 第40-41页 |
·服装色彩时尚性 | 第41页 |
·服装面料与工艺匹配性 | 第41-42页 |
·应用原则 | 第42-43页 |
·工艺手段差别化原则 | 第42页 |
·创意时尚化原则 | 第42页 |
·生产工业化原则 | 第42-43页 |
·市场国际化原则 | 第43页 |
·环保生态化原则 | 第43页 |
·不同风格工艺的应用 | 第43-49页 |
·绞缬浸染工艺--精致主义的写实风格 | 第43-44页 |
·聚集工艺—抽象形式的写意风格 | 第44-45页 |
·吊染工艺—朦胧渐变的优美风格 | 第45-46页 |
·段染工艺—随意浪漫的乡村风格 | 第46页 |
·注染工艺—活力四射的时尚风格 | 第46-47页 |
·拔染、防染工艺—街头艺术的后现代风格 | 第47-48页 |
·三维记忆成型工艺—立体浮雕美感的建筑风格 | 第48-49页 |
·应用效果及特点 | 第49-56页 |
·二维平面图形应用效果 | 第49-54页 |
·三维立体应用效果 | 第54-55页 |
·多元综合应用效果 | 第55-56页 |
·应用规律 | 第56-57页 |
·设计要素与工艺的取舍规律 | 第56-57页 |
·服装风格与工艺的统一规律 | 第57页 |
·面料与工艺的匹配规律 | 第57页 |
·应用的发展趋势 | 第57-60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60-62页 |
·课题结论 | 第60页 |
·课题的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0-62页 |
·课题的创新点 | 第60-61页 |
·课题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附录 | 第68-8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8-70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设计和制作的作品 | 第70-8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