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岩层隧道稳定性及控制爆破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回顾及现状 | 第10-14页 |
1.2.1 水平岩层围岩稳定性研究 | 第10-12页 |
1.2.2 水平岩层隧道爆破理论技术研究 | 第12-14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岩石爆破理论分析 | 第15-22页 |
2.1 岩石爆破的本构模型与破碎机理 | 第15-17页 |
2.2 岩石炮孔间爆破成缝理论 | 第17-18页 |
2.3 节理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第18-20页 |
2.4 岩石屈服条件准则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水平岩层隧道稳定性研究 | 第22-45页 |
3.1 离散单元法基本原理及UDEC简介 | 第22-25页 |
3.1.1 UDEC简介 | 第22页 |
3.1.2 基本方程 | 第22-25页 |
3.2 依托工程概况 | 第25-27页 |
3.2.1 工程地质 | 第25页 |
3.2.2 气候气象 | 第25-26页 |
3.2.3 地下水 | 第26页 |
3.2.4 隧道设计图 | 第26-27页 |
3.3 计算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27-30页 |
3.3.1 岩石参数选取 | 第27-28页 |
3.3.2 结构面强度参数选取 | 第28-29页 |
3.3.3 结构面间距参数选取 | 第29-30页 |
3.3.4 支护参数选取 | 第30页 |
3.4 无节理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 第30-33页 |
3.4.1 塑性区分析 | 第30-31页 |
3.4.2 围岩位移矢量分析 | 第31-33页 |
3.5 结构面强度对水平层状岩体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3-39页 |
3.5.1 塑性区分析 | 第33-35页 |
3.5.2 节理破坏区分析 | 第35-37页 |
3.5.3 围岩位移矢量分析 | 第37-39页 |
3.6 结构面间距对水平层状岩体隧道稳定性的影响 | 第39-43页 |
3.6.1 围岩塑性区分析 | 第39-40页 |
3.6.2 节理破坏区分析 | 第40-42页 |
3.6.3 围岩位移矢量分析 | 第42-4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四章 水平节理岩体单孔爆破响应分析 | 第45-60页 |
4.1 软件选择及基本原理 | 第45-49页 |
4.1.1 软件选择 | 第45-46页 |
4.1.2 ANSYS/DYNA基本原理 | 第46-49页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49-52页 |
4.2.1 单元类型及接触类型选择 | 第49页 |
4.2.2 算法选取及无反射边界设置 | 第49-50页 |
4.2.3 材料模型及参数 | 第50-52页 |
4.2.4 模型建立 | 第52页 |
4.3 完整岩石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4 节理岩石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55-5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水平节理岩体双孔爆破响应分析 | 第60-79页 |
5.1 炮孔合理间距确定 | 第60-63页 |
5.2 节理间距10cm不同孔距的爆破数值模拟 | 第63-70页 |
5.2.1 炮孔间距30cm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2.2 炮孔间距40cm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5.2.3 炮孔间距50cm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67-70页 |
5.3 节理间距30cm不同孔距的爆破数值模拟 | 第70-77页 |
5.3.1 炮孔间距30cm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5.3.2 炮孔间距40cm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5.3.3 炮孔间距50cm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75-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2页 |
6.1 结论 | 第79-80页 |
6.2 展望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