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5页 |
1.1 贵金属纳米材料概述 | 第13-21页 |
1.1.1 贵金属纳米材料分类 | 第13-15页 |
1.1.2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5-21页 |
1.2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质 | 第21-26页 |
1.2.1 LSPR光学性质 | 第22-23页 |
1.2.2 LSPR性质的影响因素 | 第23-26页 |
1.3 基于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光学传感应用 | 第26-32页 |
1.3.1 比色分析法 | 第26-28页 |
1.3.2 暗场散射分析法 | 第28-29页 |
1.3.3 荧光分析法 | 第29-31页 |
1.3.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分析法 | 第31-32页 |
1.4 论文选题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实验所用试剂、仪器及表征方法 | 第35-39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35-37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37-39页 |
第三章 贵金属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39-51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3页 |
3.2.1 还原法 | 第40-41页 |
3.2.2 晶种生长法 | 第41-42页 |
3.2.3 电置换反应 | 第42页 |
3.2.4 贵金属核壳异质结构纳米材料的制备 | 第42-43页 |
3.3 样品表征 | 第43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3.4.1 化学还原法制备的贵金属纳米材料 | 第43-45页 |
3.4.2 晶种法制备的贵金属纳米材料 | 第45-46页 |
3.4.3 电置换反应制备的贵金属纳米材料 | 第46-47页 |
3.4.4 核壳贵金属纳米材料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1页 |
第四章 Au纳米颗粒/QDs传感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 第51-61页 |
4.1 引言 | 第51-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4.2.1 CdTe量子点的制备 | 第52页 |
4.2.2 CdSe/CdZnS量子点的制备 | 第52-53页 |
4.2.3 载玻片的预处理 | 第53页 |
4.2.4 Au纳米颗粒的层层组装 | 第53页 |
4.2.5 CdSe/CdZnS量子点的组装 | 第53页 |
4.2.6 CdTe量子点的组装 | 第53页 |
4.2.7 溶胶-凝胶层的厚度调整 | 第53-54页 |
4.3 样品表征 | 第5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4-59页 |
4.4.1 Au纳米颗粒、CdSe/CdZnS量子点的组装 | 第54-57页 |
4.4.2 CdTe量子点凝胶膜的光学性质 | 第57-59页 |
4.4.3 表面等离子体增强的FRET现象研究 | 第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基于LSPR峰位移的传感器用于过氧化氢酶实时检测 | 第61-71页 |
5.1 引言 | 第61-62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5.2.1 样品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 | 第62页 |
5.2.2 过氧化氢酶的可视化检测工艺 | 第62-6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5.3.1 检测机理分析 | 第63-64页 |
5.3.2 检测过程的变量优化 | 第64-68页 |
5.3.3 过氧化氢酶检测体系灵敏度分析 | 第68-69页 |
5.3.4 过氧化氢酶检测体系的实际应用 | 第69-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基于金纳米棒形貌变化原理对亚铁离子的在线监测 | 第71-85页 |
6.1 引言 | 第71-72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72-73页 |
6.2.1 Fe~(2+)的可视化检测过程 | 第72页 |
6.2.2 Fe~(2+)传感器的特异性探究 | 第72-73页 |
6.2.3 实际样品中Fe~(2+)的含量检测 | 第73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4页 |
6.3.1 检测机理分析 | 第73-78页 |
6.3.2 检测体系的变量优化 | 第78-81页 |
6.3.3 Fe~(2+)检测体系灵敏度分析 | 第81-82页 |
6.3.4 Fe~(2+)传感体系特异性分析 | 第82-83页 |
6.3.5 Fe~(2+)传感体系的实际应用 | 第83-8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七章 基于对金纳米棒刻蚀的抑制作用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可视化检测 | 第85-99页 |
7.1 引言 | 第85-86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86-87页 |
7.2.1 SOD活性的可视化检测 | 第86页 |
7.2.2 传感器的特异性探究 | 第86-87页 |
7.2.3 实际样品中SOD的活性检测 | 第87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8页 |
7.3.1 检测机理分析 | 第87-92页 |
7.3.2 检测过程变量的优化 | 第92-95页 |
7.3.3 传感体系对SOD活性检测过程灵敏度的探究 | 第95-96页 |
7.3.4 传感体系对SOD活性检测过程特异性的探究 | 第96-97页 |
7.3.5 传感体系对Fe~(2+)检测的实际应用 | 第97-98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8.1 结论 | 第99-100页 |
8.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5页 |
致谢 | 第115-117页 |
附录 | 第117-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