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油菜籽(芸薹)论文

甘蓝型油菜外源渗入系株型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缩略语表第11-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27页
    1.1 甘蓝型油菜外源渗入系的创建与利用第12-14页
        1.1.1 芸薹属及其近缘种质资源第12页
        1.1.2 远缘杂交与遗传渗入第12-13页
        1.1.3 外源渗入系材料的利用价值第13-14页
    1.2 作物株型研究进展第14-21页
        1.2.1 油菜理想株型第14-15页
        1.2.2 调控分枝/分蘖角度的基因第15-17页
        1.2.3 甘蓝型油菜分枝角度研究进展第17-18页
        1.2.4 株高的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5 第一分枝高的研究进展第19-20页
        1.2.6 茎秆直径的研究进展第20页
        1.2.7 开花期的研究进展第20-21页
    1.3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第21-26页
        1.3.1 定位的原理第21-22页
        1.3.2 作图群体第22-23页
        1.3.3 分子标记的发展第23-24页
        1.3.4 QTL与环境互作第24页
        1.3.5 多效性QTL第24-26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6-27页
2 甘蓝型油菜分枝角度性状的遗传分析第27-55页
    2.1 前言第27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7-33页
        2.2.1 试验材料第27-28页
        2.2.2 小孢子培养第28-29页
        2.2.3 遗传图谱构建第29-31页
        2.2.4 田间试验与表型测定第31-32页
        2.2.5 表型统计分析第32页
        2.2.6 QTL定位第32-33页
        2.2.7 候选基因预测第3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33-50页
        2.3.1 亲本的表型差异第33-34页
        2.3.2 分枝角度表型统计分析第34-37页
        2.3.3 遗传连锁图的构建第37-42页
        2.3.4 控制分枝角度的加性QTL第42-45页
        2.3.5 上位性互作的QTL第45页
        2.3.6 QTL与环境互作第45-47页
        2.3.7 新发现的分枝角度QTL第47页
        2.3.8 候选基因预测第47-50页
    2.4 讨论第50-53页
        2.4.1 外源渗入系材料的利用价值第50页
        2.4.2 高通量基因分型技术推动QTL图位克隆第50-51页
        2.4.3 新发现的主效QTL第51-52页
        2.4.4 分枝角度受激素影响第52-53页
        2.4.5 紧凑株型与硬秆特性的关系第53页
    2.5 小结与展望第53-55页
3 甘蓝型油菜株高、第一分枝高、茎秆直径和开花期的QTL共定位第55-79页
    3.1 前言第55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5-58页
        3.2.1 田间试验第55-56页
        3.2.2 表型测定第56页
        3.2.3 表型统计分析第56页
        3.2.4 QTL定位第56-57页
        3.2.5 候选基因预测第57-5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58-75页
        3.3.1 表型统计分析第58-62页
        3.3.2 四个性状检测到的加性QTL及其元分析第62-68页
        3.3.3 条件QTL分析QTL簇第68-72页
        3.3.4 与环境互作的QTL第72页
        3.3.5 四个性状新发现的QTL第72-75页
        3.3.6 候选基因预测第75页
    3.4 讨论第75-78页
        3.4.1 茎秆相关性状与油菜株型改良第75-76页
        3.4.2 紧密连锁与一因多效第76-77页
        3.4.3 QTL的利用价值第77-78页
    3.5 小结与展望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98页
附录I 本研究定位到的分枝角度QTL与已发表研究对比第98-103页
附录II 控制株高、第一分枝高、茎秆直径和开花期的QTL第一轮元分析第103-107页
附录III 控制株高、第一分枝高、茎秆直径和开花期的QTL第二轮元分析第107-110页
附录IV 条件QTL分析结果第110-117页
附录V 控制株高、第一分枝高、茎秆直径和开花期的候选基因第117-121页
附录VI 作者简介及研究生阶段发表成果第121-122页
致谢第122-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甘蓝型油菜幼苗期镉积累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一篇:缩节胺对晚播高密棉花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