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1.2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 设备诊断技术 | 第12-13页 |
1.2.2 感应电机故障类型概述 | 第13-14页 |
1.2.3 常见的匝间短路诊断方法 | 第14-17页 |
1.2.4 匝间短路诊断方法分析与总结 | 第17页 |
1.3 全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匝间短路故障分析与有限元模型 | 第19-34页 |
2.1 感应电机有限元仿真模型 | 第19-26页 |
2.1.1 电机仿真概述 | 第19-20页 |
2.1.2 正常感应电机有限元模型 | 第20-26页 |
2.2 电机结构、匝间短路故障因素与故障分析 | 第26-29页 |
2.2.1 电机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 第26-27页 |
2.2.2 引起匝间短路的主要因素 | 第27-28页 |
2.2.3 匝间短路故障特征分析 | 第28-29页 |
2.3 感应电机匝间短路故障的有限元模型建立方法研究 | 第29-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感应电机匝间短路诊断技术 | 第34-51页 |
3.1 基于Park变换和Hilbert变换的匝间短路诊断技术 | 第34-46页 |
3.1.1 Park变换 | 第34-35页 |
3.1.2 Hilbert变换 | 第35-37页 |
3.1.3 利用Park变换与Hilbert变换的诊断方法 | 第37-38页 |
3.1.4 匝间短路仿真模型与方法的仿真验证 | 第38-40页 |
3.1.5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0-46页 |
3.2 基于三相定子电流与小波包分解的匝间短路诊断方法 | 第46-50页 |
3.2.1 小波包频带能量监测技术 | 第46-47页 |
3.2.2 利用三相定子电流与小波包分解的匝间短路诊断方法 | 第47-48页 |
3.2.3 小波包分解方法的仿真验证 | 第48-49页 |
3.2.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49-50页 |
3.3 诊断方法的分析与总结 | 第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四章 匝间短路检测系统的DSP实现方案 | 第51-67页 |
4.1 DSP系统设计开发设计流程 | 第51-52页 |
4.2 DSP系统需求分析与开发平台 | 第52-55页 |
4.3 外部存储器与AD模块硬件接口实现 | 第55-58页 |
4.3.1 5509A的外部存储器及其硬件接口 | 第55-56页 |
4.3.2 A/D模块与5509A芯片的EMIF、GPIO硬件接口 | 第56-58页 |
4.4 DSP开发平台外设驱动程序开发 | 第58-63页 |
4.4.1 时钟发生器与EMIF的配置 | 第58-59页 |
4.4.2 基于A/D模块的数据采集程序开发 | 第59-62页 |
4.4.3 Uart串口通信程序开发 | 第62-63页 |
4.5 匝间短路故障诊断方法在DSP中的实现及整体框架 | 第63-65页 |
4.6 各模块基本功能测试验证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0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67-68页 |
5.1.1 主要研究工作 | 第67页 |
5.1.2 主要结论 | 第67-68页 |
5.1.3 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