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无机纳米材料富集-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痕量金属元素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3页
    1.1 引言第17-18页
    1.2 X射线荧光光谱法概述第18-21页
        1.2.1 X射线荧光光谱法的原理第18-19页
        1.2.2 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分类第19-20页
        1.2.3 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应用第20-21页
        1.2.4 X射线荧光光谱仪的基体效应第21页
    1.3 预富集方法研究现状第21-25页
        1.3.1 干燥法第21-22页
        1.3.2 沉淀/共沉淀法第22页
        1.3.3 电化学沉积法第22-23页
        1.3.4 萃取法第23-25页
    1.4 固相萃取材料在XRF分析的研究进展第25-30页
        1.4.1 无机萃取剂第26-29页
        1.4.2 有机萃取剂第29-30页
    1.5 本论文选题的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第30-33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3-37页
    2.1 实验试剂第33-34页
    2.2 实验仪器第34页
    2.3 表征方法第34-37页
        2.3.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34-35页
        2.3.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第35页
        2.3.3 高倍透射电镜(HRTEM)分析第35页
        2.3.4 比表面和孔分析(BET)第35页
        2.3.5 傅里变换叶红外光谱(FT-IR)第35页
        2.3.6 Zeta电势分析第35-36页
        2.3.7 拉曼光谱测试(Raman)第36页
        2.3.8 X射线荧光测试(XRF)第36-37页
第三章 花状结构硅酸镁-DMSPE-XRF测定水中痕量金属元素研究第37-53页
    3.1 引言第37-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39页
        3.2.1 FMS的制备第38页
        3.2.2 混合金属离子标准储备液的制备第38页
        3.2.3 FMS对金属离子富集过程及XRF检测第38页
        3.2.4 FMS对金属离子富集过程优化第38-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51页
        3.3.1 FMS的形貌及结构表征第39-43页
        3.3.2 水样PH的影响第43页
        3.3.3 FMS用量的影响第43-44页
        3.3.4 水样体积的影响第44-45页
        3.3.5 搅拌时间的影响第45-46页
        3.3.6 共存离子干扰第46-47页
        3.3.7 分析方法性能研究第47-49页
        3.3.8 实际样品检测第49-51页
    3.4 小结第51-53页
第四章 GO/MWCNTS-DMSPE-XRF测定水中痕量金属元素研究第53-73页
    4.1 引言第53-54页
    4.2 实验部分第54-56页
        4.2.1 GO的制备第54页
        4.2.2 氧化MWCNTs的制备第54页
        4.2.3 GO/MWCNT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第54页
        4.2.4 混合金属离子标准储备液的制备第54-55页
        4.2.5 GO/MWCNTs对金属离子富集过程及XRF检测第55页
        4.2.6 GO/MWCNTs等温吸附过程第55页
        4.2.7 GO/MWCNTs对金属离子富集过程优化第55-56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6-71页
        4.3.1 GO/MWCNTS的形貌及结构表征第56-62页
        4.3.2 GO/MWCNTs复合比例的选择第62-63页
        4.3.3 GO/MWCNTs的等温吸附第63-65页
        4.3.4 水样PH的影响第65-66页
        4.3.5 水样体积的影响第66-67页
        4.3.6 搅拌时间的影响第67-68页
        4.3.7 共存离子干扰第68-69页
        4.3.8 分析方法性能研究第69-70页
        4.3.9 实际样品检测第70-71页
    4.4 小结第71-73页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第73-75页
    5.1 结论第73-74页
    5.2 创新点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5页
致谢第85-87页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7-89页
作者及导师介绍第89-91页
附件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浓度化学表面活性剂作用下铜绿假单胞杆菌在自然多孔介质中的传输
下一篇:生物炭改性材料对水体As(Ⅴ)的吸附机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