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华小说与电影改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与目的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1.4 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媒介转换:李碧华小说的影像化叙事基础 | 第17-33页 |
2.1 分镜式的叙事语言 | 第17-20页 |
2.1.1 剧本化的写作方式 | 第18-19页 |
2.1.2 场景化的语言表达 | 第19-20页 |
2.2 轮回式的叙事结构 | 第20-24页 |
2.2.1 故事新编下的轮回观念 | 第20-22页 |
2.2.2 蒙太奇式的轮回叙事 | 第22-24页 |
2.3 批判式的叙事内容 | 第24-30页 |
2.3.1 用虚幻满足受众的现实渴求 | 第24-27页 |
2.3.2 用独特人物实现社会批判 | 第27-30页 |
2.4 内聚焦式的叙述视角 | 第30-33页 |
2.4.1 为代入故事创造视点 | 第31-32页 |
2.4.2 为重塑人物定下基调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主题流变:文本重构与文化奇观的延伸 | 第33-43页 |
3.1 女性意识与男性批评 | 第33-37页 |
3.1.1 女性导演渲染浪漫爱情 | 第34-36页 |
3.1.2 男性导演宣誓强权存在 | 第36-37页 |
3.2 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 | 第37-43页 |
3.2.1 生存语境的差异性表述 | 第38-40页 |
3.2.2 文化命运的划归与想象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市场追求:电影改编的类型化探索 | 第43-55页 |
4.1 穿越题材成功占领市场 | 第43-46页 |
4.1.1 穿越激发的回忆与想象 | 第44-45页 |
4.1.2 经典穿越电影的诞生 | 第45-46页 |
4.2 历史题材尝试引导市场 | 第46-50页 |
4.2.1 引发同情的个体悲剧 | 第47-48页 |
4.2.2 以造型展现东方神韵 | 第48-50页 |
4.3 志怪题材遗憾失去市场 | 第50-55页 |
4.3.1 新时代的文艺气息恐怖电影 | 第51-52页 |
4.3.2 鬼魅系列的艰难探求 | 第52-55页 |
第五章 改编式微:创作路径隔断与市场环境新转向 | 第55-63页 |
5.1 李碧华的文学创作转变削弱改编基础 | 第56-58页 |
5.1.1 形式的转变与改编断想 | 第56-57页 |
5.1.2 立意的加深与改编之难 | 第57-58页 |
5.2 市场发展的新语境要求重探改编空间 | 第58-63页 |
5.2.1 在成功IP基础上探求多元类型 | 第59-60页 |
5.2.2 警惕被动的市场创作 | 第60-63页 |
结语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A 李碧华小说的改编电影简介 | 第69-70页 |
附录 B 李碧华小说的改编电影票房与参展纪录 | 第70-73页 |
附录 C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