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平台中的失范行为及其治理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s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7-2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页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28-2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研究创新点 | 第29页 |
1.5 微信公众平台发展概况 | 第29-34页 |
1.5.1 微信公众平台发展历程 | 第30-31页 |
1.5.2 微信公众账号分类 | 第31-34页 |
第2章 微信公众平台中失范行为的概念界定 | 第34-42页 |
2.1 微信公众平台中失范行为的内涵 | 第34-35页 |
2.2 微信公众平台中失范行为的外延 | 第35-36页 |
2.3 微信公众平台中失范行为的特征 | 第36-42页 |
2.3.1 蜂聚性与被暗示性 | 第37-38页 |
2.3.2 虚拟性与隐匿性 | 第38-39页 |
2.3.3 不确定性与突发性 | 第39-40页 |
2.3.4 易转化性与可传染性 | 第40-42页 |
第3章 微信公众平台中失范行为的表现 | 第42-54页 |
3.1 平台运营层面的失范行为 | 第43-46页 |
3.1.1 平台数据收集合法性的问题 | 第43-45页 |
3.1.2 平台不正当竞争的问题 | 第45页 |
3.1.3 平台信息滥用的问题 | 第45-46页 |
3.2 参与主体层面的失范行为 | 第46-54页 |
3.2.1 公众号运营主体的失范行为 | 第46-48页 |
3.2.2 内容生产层面的失范行为 | 第48-51页 |
3.2.3 用户群体的失范行为 | 第51-54页 |
第4章 微信公众平台中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 | 第54-67页 |
4.1 网络媒介边界的复杂性 | 第54-56页 |
4.1.1 平台空间交往边界的消解 | 第54-55页 |
4.1.2 “使用与满足”及“信息茧房”的制约 | 第55-56页 |
4.2 制度体系缺少针对性 | 第56-58页 |
4.2.1 网络社会立法规制欠缺 | 第56-57页 |
4.2.2 法律法规内容存在冲突 | 第57-58页 |
4.3 平台空间环境的无序化 | 第58-62页 |
4.3.1 把关人机制的错位 | 第58-59页 |
4.3.2 意见领袖的弱化 | 第59-60页 |
4.3.3 多场域互动场景的干扰 | 第60-61页 |
4.3.4 信息的“物化”倾向 | 第61-62页 |
4.4 用户群体的多维度动因 | 第62-67页 |
4.4.1 知识结构的差异化 | 第62-63页 |
4.4.2 集体窥私欲的作用 | 第63-64页 |
4.4.3 匿名化与集体无意识 | 第64-65页 |
4.4.4 现实惯习的“微型”化 | 第65-67页 |
第5章 构筑协同治理式规制体系 | 第67-79页 |
5.1 构建耦合监管机制 | 第67-71页 |
5.1.1 完善内容监管专项治理机制 | 第68-69页 |
5.1.2 明晰平台准入规则 | 第69-70页 |
5.1.3 增强版权保护制度的实效性 | 第70-71页 |
5.2 重构“微信云”数据分析体系 | 第71-73页 |
5.2.1 加强管控异常流量增长 | 第71-72页 |
5.2.2 精准数据鉴别敏感内容 | 第72-73页 |
5.3 基于分享式的业者自治理念 | 第73-75页 |
5.3.1 聚合平台资源构建自律公约 | 第73-74页 |
5.3.2 引入第三方动态规制策略 | 第74-75页 |
5.4 “泛教育”媒介素养培养路径 | 第75-77页 |
5.4.1 促进公民参与共识 | 第75-76页 |
5.4.2 强化用户媒介素养教育 | 第76-77页 |
5.5 融合“数字中国”与主体间性的价值导向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