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柴油机颗粒的生成机理及危害 | 第15-17页 |
1.2.1 柴油机颗粒的生成机理 | 第15-16页 |
1.2.2 柴油机颗粒的危害 | 第16-17页 |
1.3 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控制技术 | 第17-21页 |
1.3.1 柴油机颗粒物的机内净化技术 | 第17-20页 |
1.3.1.1 燃烧模式的改进与优化 | 第18页 |
1.3.1.2 燃油喷射系统的改进与优化 | 第18-19页 |
1.3.1.3 电控技术 | 第19页 |
1.3.1.4 进气增压中冷 | 第19页 |
1.3.1.5 缸盖结构优化 | 第19页 |
1.3.1.6 使用低硫柴油 | 第19-20页 |
1.3.1.7 降低机油耗 | 第20页 |
1.3.2 柴油机微粒的机外净化技术 | 第20-21页 |
1.3.2.1 等离子体净化法 | 第20页 |
1.3.2.2 静电分离法 | 第20页 |
1.3.2.3 溶液清洗法 | 第20页 |
1.3.2.4 离心分离技术 | 第20-21页 |
1.3.2.5 微粒捕集技术 | 第21页 |
1.4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捕集及再生原理 | 第21-23页 |
1.4.1 柴油机微粒的捕集原理 | 第21-22页 |
1.4.2 柴油机微粒的再生技术 | 第22-23页 |
1.5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5.1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页 |
1.5.2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6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DPF理论计算模型和模型试验验证 | 第26-39页 |
2.1 AVL-BOOST软件介绍 | 第26-27页 |
2.2 DPF数学模型 | 第27-31页 |
2.2.1 DPF结构模型 | 第27-28页 |
2.2.2 流动模型 | 第28-30页 |
2.2.2.1 气相质量守恒方程 | 第28页 |
2.2.2.2 气相动量守恒方程 | 第28-29页 |
2.2.2.3 气相能量守恒方程 | 第29页 |
2.2.2.4 固相质量守恒方程 | 第29页 |
2.2.2.5 固相能量守恒方程 | 第29-30页 |
2.2.2.6 PM氧化反应机理 | 第30页 |
2.2.3 DPF多孔介质模型 | 第30页 |
2.2.4 DPF压降模型 | 第30-31页 |
2.3 DPF再生模型 | 第31-33页 |
2.3.1 DPF内部微粒预测模型 | 第32-33页 |
2.3.2 DPF再生化学反应模型 | 第33页 |
2.4 DPF模型试验验证 | 第33-37页 |
2.4.1 试验设备 | 第33-34页 |
2.4.2 DPF过滤体空载试验压降验证 | 第34-35页 |
2.4.3 DPF过滤体不同碳载量压降试验验证 | 第35-36页 |
2.4.4 DPF过滤体再生试验压降验证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3章 DPF捕集过程影响因素研究 | 第39-46页 |
3.1 DPF长度对DPF捕集的影响 | 第40页 |
3.2 DPF直径对DPF捕集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DPF壁面厚度对DPF捕集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 DPF孔目数对DPF捕集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 DPF进出孔道边长比对DPF捕集的影响 | 第43页 |
3.6 DPF壁面渗透率对DPF捕集的影响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不同活性气体组分对DPF再生过程影响的研究 | 第46-60页 |
4.1 O_2气氛下DPF再生 | 第46-52页 |
4.1.1 O_2浓度对DPF再生的影响 | 第46-48页 |
4.1.2 温度对DPF再生的影响 | 第48-50页 |
4.1.3 温升方式对DPF再生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 NO_2气氛下DPF再生 | 第52-59页 |
4.2.1 NO_2浓度对DPF再生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2 温度对DPF再生的影响 | 第54-57页 |
4.2.3 进气流量对DPF再生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3页 |
全文总结 | 第60-61页 |
工作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