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文态空间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2-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4页
        1.1.1 多元环境要素对历史文化名镇发展的影响第12页
        1.1.2 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历史文化名镇文化传承的冲击第12-13页
        1.1.3 历史文化名镇朱仙镇保护中的特色缺失第13-14页
    1.2 研究目的及学术作用第14-15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4-15页
        1.2.2 研究的学术作用第15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5-20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第15-17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7-20页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框架第20-24页
        1.4.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2 研究方法第21-23页
        1.4.3 研究框架第23-24页
2 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文态空间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第24-30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24-26页
        2.1.1 历史文化名镇第24页
        2.1.2 文化空间与文态空间辨析第24-25页
        2.1.3 文态空间构成元素第25-26页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第26-27页
        2.2.1 有机更新第26页
        2.2.2 系统理论第26-27页
        2.2.3 场所理论第27页
        2.2.4 活态保护第27页
    2.3 本章小结第27-30页
3 朱仙镇文态空间特征分析第30-80页
    3.1 朱仙镇概况第30-41页
        3.1.1 地理区位第32-33页
        3.1.2 自然条件与人文背景第33-36页
        3.1.3 历史沿革第36-41页
    3.2 朱仙镇物质及非物质文态空间概况及特征分析第41-76页
        3.2.1 朱仙镇镇域文态格局第41-47页
        3.2.2 街巷文态空间第47-64页
        3.2.3 朱仙镇典型建筑类型及其特征第64-73页
        3.2.4 朱仙镇文化特征第73-76页
    3.3 本章小结第76-80页
4 朱仙镇文态空间面临的问题及保护与更新的原则第80-88页
    4.1 朱仙镇文态空间面临的矛盾与危机第80-85页
        4.1.1 文态空间环境弱化第80-82页
        4.1.2 文态空间的保护简单化第82-83页
        4.1.3 文态空间保护趋于同质化第83页
        4.1.4 文态空间空巢化第83-84页
        4.1.5 传承困难、保护意识停滞化第84-85页
    4.2 文态空间保护与更新的原则第85-87页
        4.2.1 整体性原则第85页
        4.2.2 原真性原则第85-86页
        4.2.3 动态性原则第86页
        4.2.4 人本主义原则第86-87页
        4.2.5 有机更新的原则第87页
    4.3 小结第87-88页
5 朱仙镇文态空间保护与更新的策略第88-110页
    5.1 有机整合古镇环境与格局第88-91页
        5.1.1 自然景观环境整合第88页
        5.1.2 划分保护空间层级第88-89页
        5.1.3 镇域重点格局保护第89-91页
    5.2 延续、完善线性空间结构第91-98页
        5.2.1 调整街巷产业功能第91页
        5.2.2 轴线强化第91-96页
        5.2.3 空间文化融合第96-98页
    5.3 传统建筑文态空间整治第98-102页
        5.3.1 建筑风貌中的空间迎合第98-99页
        5.3.2 模式引导第99-100页
        5.3.3 地域材料的运用第100-102页
        5.3.4 节能及微气候改善第102页
    5.4 活化文态空间节点第102-105页
        5.4.1 碎片空间利用修补第102-103页
        5.4.2 节点空间修补第103-104页
        5.4.3 文态空间节点创新第104页
        5.4.4 景观小品营造第104-105页
    5.5 政策引导及社会协作机制第105-110页
        5.5.1 跨行政区划下的政策引导第105-106页
        5.5.2 政策引导下的文态复兴第106-108页
        5.5.3 尝试与现代方式结合第108-109页
        5.5.4 古镇区人口规模控制第109-110页
6 结语第110-112页
    6.1 论文创新性总结第110-111页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6页
致谢第116-11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118-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以来的开封城市规划与建设史研究(1949-2000年)
下一篇:大数据背景下新能源配套电气设备质量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