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论文--施工管理论文--技术管理论文

基于直觉模糊集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8-20页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及意义第8-11页
        1.1.1 选题背景第8-10页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6页
        1.2.1 国外研究概况第11-13页
        1.2.2 国内研究概况第13-16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7页
    1.4 技术路线第17-19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19-20页
第2章 基础理论概述第20-28页
    2.1 装配式建筑概述第20-21页
        2.1.1 装配式建筑概念第20页
        2.1.2 装配式建筑施工特点第20-21页
    2.2 质量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第21-25页
        2.2.1 质量风险概念第21页
        2.2.2 质量风险特点第21-22页
        2.2.3 质量风险管理第22-25页
    2.3 直觉模糊集理论第25-27页
        2.3.1 直觉模糊集的产生和发展第25-26页
        2.3.2 直觉模糊集基本概念第26-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第28-52页
    3.1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选取原则和依据第28-30页
        3.1.1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选取原则第28页
        3.1.2 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研究第28-29页
        3.1.3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功能研究第29-30页
    3.2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初始指标选取第30-42页
        3.2.1 施工准备评估指标第30-31页
        3.2.2 构配件供应评估指标第31-33页
        3.2.3 构件安装评估指标第33-36页
        3.2.4 现浇混凝土施工评估指标第36-37页
        3.2.5 从业人员评估指标第37-38页
        3.2.6 施工机械、设备评估指标第38-39页
        3.2.7 管理协调评估指标第39-40页
        3.2.8 环境因素评估指标第40-42页
    3.3 基于调查问卷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2-50页
        3.3.1 调查问卷信度分析第43-44页
        3.3.2 调查问卷效度分析第44-49页
        3.3.3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最终确立第49-50页
    3.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4章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第52-68页
    4.1 风险评估方法的比较与确定第52-54页
        4.1.1 风险评估方法的比较第52-53页
        4.1.2 风险评估方法的确定第53-54页
    4.2 直觉模糊层次分析法的一般步骤第54-57页
    4.3 基于直觉模糊集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模型第57-67页
        4.3.1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直觉模糊互补判断矩阵第57-59页
        4.3.2 一致性检验第59-60页
        4.3.3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第60-61页
        4.3.4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综合评估第61-67页
    4.4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风险评估实例分析第68-95页
    5.1 成都市某新兴工业园项目简介第68-70页
    5.2 成都市某新兴工业园项目质量风险评估第70-92页
        5.2.1 成都市某新兴工业园项目施工质量风险准则层指标权重计算第71-82页
        5.2.2 成都市某新兴工业园项目施工质量风险指标层指标权重计算第82-84页
        5.2.3 成都市某新兴工业园项目施工质量风险综合评估第84-92页
    5.3 实例结果分析第92-94页
        5.3.1 存在的问题第92-93页
        5.3.2 降低质量风险的措施及建议第93-94页
    5.4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7页
    6.1 结论第95页
    6.2 展望第95-97页
致谢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3页
附录第103-122页
    附录-1第103-106页
    附录-2第106-114页
    附录-3第114-12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乡土文化理念的汝州市汝瓷小镇民宿设计
下一篇:基于流固耦合的边坡稳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