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平面张拉薄膜褶皱变形机理与调控方法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符号对照表第13-19页
缩略语对照表第19-22页
第一章 绪论第22-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2-24页
    1.2 空间薄膜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4-28页
    1.3 薄膜结构褶皱预测与调控方法的研究现状第28-33页
        1.3.1 薄膜褶皱的预测方法第28-30页
        1.3.2 薄膜褶皱的调控方法第30-33页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33-36页
第二章 薄膜结构的应力叠加准则第36-46页
    2.1 薄膜结构应力场模型第38-40页
        2.1.1 传统应力场模型第38-39页
        2.1.2 Airy应力场模型第39-40页
    2.2 Airy应力叠加准则第40-45页
    2.3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基于褶皱波模型的褶皱形态预测第46-66页
    3.1 褶皱波纹各物理量的求解第46-48页
    3.2 正多边形结构褶皱波模型第48-54页
        3.2.1 正方形薄膜结构褶皱波模型第48-52页
        3.2.2 正多边形薄膜结构褶皱波模型第52-54页
    3.3 结果分析第54-65页
        3.3.1 褶皱的数值分析结果第54-59页
        3.3.2 实验结果分析第59-65页
    3.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弧边薄膜结构优化第66-78页
    4.1 弧边薄膜结构的应力分布模型第67-70页
    4.2 弧边薄膜结构优化第70-72页
        4.2.1 单弧边薄膜结构最优模型第70-71页
        4.2.2 多段弧边薄膜结构最优模型第71-72页
    4.3 结果分析第72-76页
        4.3.1 正方形薄膜结构结果分析第72-74页
        4.3.2 正多边形薄膜结构结果分析第74-76页
    4.4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五章 褶皱薄膜动态特性分析第78-94页
    5.1 拉力载荷与位移载荷的转换关系第78-82页
    5.2 褶皱薄膜的模态分析第82-84页
    5.3 褶皱薄膜动力学模型第84-93页
        5.3.1 褶皱薄膜的振动模型第84-87页
        5.3.2 面向控制的薄膜结构动力学模型第87-90页
        5.3.3 褶皱薄膜的瞬态动力学分析第90-93页
    5.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六章 基于面内调控的褶皱薄膜振动抑制方法第94-110页
    6.1 薄膜结构面内振动主动控制第94-95页
    6.2 多模型切换自适应控制方法第95-100页
        6.2.1 驱动系统模型第95-97页
        6.2.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算法第97-99页
        6.2.3 PID-MRAC系统第99-100页
    6.3 实验结果分析第100-108页
        6.3.1 实验系统第100-102页
        6.3.2 单次扰动结果第102-106页
        6.3.3 多次扰动结果第106-108页
    6.4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10-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8页
致谢第118-120页
作者简介第120-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研究
下一篇:太赫兹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在农作物农药残留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