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31页 |
一、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3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第19-24页 |
(三)简要评述 | 第24-25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25-27页 |
(一)结构框架 | 第25-26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6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四、可能的创新和研究不足 | 第27-29页 |
(一)可能的创新 | 第27-28页 |
(二)研究不足 | 第28-29页 |
五、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9-31页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29页 |
(二)农村公共服务 | 第29页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研究机理 | 第31-45页 |
一、良好的政策发展导向 | 第31-34页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更加明确 | 第31-33页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得到重视 | 第33-34页 |
二、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构要求 | 第34-40页 |
(一)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渐衰败 | 第34-37页 |
(二)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内涵 | 第37-40页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 | 第40-45页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内生成长动力不足 | 第41-43页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失范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实践案例 | 第45-63页 |
一、调研对象概况 | 第45-47页 |
(一)苗木花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45-46页 |
(二)南召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环境 | 第46-47页 |
二、实践案例发展模式 | 第47-52页 |
(一)农民联合型 | 第47-49页 |
(二)企业引领型 | 第49-50页 |
(三)政府规整型 | 第50-52页 |
三、实践案例发展成效 | 第52-63页 |
(一)推动农业现代化 | 第52-55页 |
(二)有效供给公共服务 | 第55-57页 |
(三)促进乡村“善治” | 第57-60页 |
(四)保障农民利益 | 第60-63页 |
第四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分析 | 第63-76页 |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内容 | 第63-67页 |
(一)激发农民积极性 | 第63-64页 |
(二)发挥企业自主性 | 第64-65页 |
(三)完善政府主导性 | 第65-66页 |
(四)强调主体互动有效性 | 第66-67页 |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特性 | 第67-69页 |
(一)发展主体多元化 | 第67-68页 |
(二)服务内容差异化 | 第68页 |
(三)带动效应广泛化 | 第68-69页 |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风险 | 第69-76页 |
(一)发展异化失衡 | 第69-71页 |
(二)成长后劲不足 | 第71-72页 |
(三)投机风险增加 | 第72-74页 |
(四)法制保障缺失 | 第74-76页 |
第五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机制完善 | 第76-92页 |
一、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的外部机制 | 第76-83页 |
(一)完善政策扶持机制 | 第76-80页 |
(二)建立功能对接机制 | 第80-83页 |
二、巩固农民专业合作社供给公共服务内部机制 | 第83-92页 |
(一)培育内生动力机制 | 第84-87页 |
(二)保障多元参与机制 | 第87-92页 |
结语 | 第92-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3-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