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语 | 第17-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32页 |
1.1 背景介绍 | 第18-20页 |
1.1.1 无线光通信 | 第18-20页 |
1.2 可见光通信系统中的发送端与相关探测器 | 第20-25页 |
1.2.1 LED简要介绍 | 第20-22页 |
1.2.2 雪崩光电二极管 | 第22-23页 |
1.2.3 单光子探测器 | 第23-24页 |
1.2.4 光电倍增管 | 第24-25页 |
1.2.5 可见光通信中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 第25页 |
1.3 研究进展与动机 | 第25-27页 |
1.3.1 弱光通信系统与弱光信号模型 | 第26-27页 |
1.3.2 强背景光下的可见光通信 | 第27页 |
1.3.3 散射通信与序贯检测 | 第27页 |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本文结构 | 第27-32页 |
1.4.1 研究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思路 | 第27-29页 |
1.4.2 本文结构 | 第29-32页 |
第2章 弱背景光弱光通信信号特征分析与信号检测 | 第32-42页 |
2.1 弱光通信系统模型与弱光信号特征 | 第33-34页 |
2.1.1 系统模型 | 第33-34页 |
2.1.2 弱光信号特征 | 第34页 |
2.2 接收机设计 | 第34-38页 |
2.2.1 波形采样接收机 | 第36-37页 |
2.2.2 脉冲计数接收机 | 第37-38页 |
2.2.3 波形采样与脉冲计数联合检测 | 第38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8-39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39-42页 |
第3章 基于隐式马尔可夫模型的弱光通信 | 第42-64页 |
3.1 弱光通信实验系统与隐式马尔可夫模型弱光信号模型 | 第43-49页 |
3.1.1 弱光通信系统 | 第43页 |
3.1.2 隐式马尔可夫模型弱光信号特性 | 第43-48页 |
3.1.3 隐式马尔可夫弱光信号模型 | 第48-49页 |
3.2 隐式马尔可夫模型弱光信号理论传输速率 | 第49-55页 |
3.3 基于隐式马尔可夫模型的弱光信号检测 | 第55-57页 |
3.3.1 基于网格动态规划的维特比算法 | 第55-56页 |
3.3.2 单比特最大似然信号检测 | 第56-57页 |
3.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57-61页 |
3.4.1 传输速率 | 第57页 |
3.4.2 算法误码性能比较 | 第57-58页 |
3.4.3 实验结果比较 | 第58-61页 |
3.5 本章总结 | 第61-64页 |
第4章 强背景光下的弱光信号通信性能分析 | 第64-78页 |
4.1 系统模型与信号特征 | 第65-70页 |
4.2 基于直流背景光的可达速率与链路预算 | 第70-76页 |
4.2.1 基于直流背景光的可达速率 | 第71-72页 |
4.2.2 基于直流背景光的链路预算 | 第72-76页 |
4.3 本章总结 | 第76-78页 |
第5章 弱光通信中的序贯检测 | 第78-96页 |
5.1 单接收机系统模型 | 第79-81页 |
5.1.1 基于二元假设下的序贯检测 | 第79-80页 |
5.1.2 基于NP准则的序贯检测 | 第80-81页 |
5.2 基于单光子计数器的序贯检测 | 第81-83页 |
5.2.1 单光子计数器的信号特征与序贯检测 | 第81-82页 |
5.2.2 基于固定样本数量的检测 | 第82-83页 |
5.3 基于单PMT探测器的序贯检测 | 第83-86页 |
5.3.1 基于PMT检测的信号特征 | 第83-84页 |
5.3.2 基于单PMT探测器的序贯检测算法 | 第84-86页 |
5.4 基于多接收机的序贯检测 | 第86-87页 |
5.4.1 基于光子计数器和PMT的多接收机LLR计算 | 第87页 |
5.5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7-91页 |
5.5.1 单接收机序贯检测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8-91页 |
5.5.2 多接收机联合序贯检测 | 第91页 |
5.6 本章总结 | 第91-9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6-98页 |
6.1 本文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
6.2 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