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8-27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8-19页 |
2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3 研究的关键问题 | 第19页 |
4 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4.1 研究流程 | 第19页 |
4.2 生物样品采集 | 第19-20页 |
4.3 生物样品预处理 | 第20页 |
4.4 数据采集 | 第20页 |
4.5 原始数据预处理 | 第20页 |
4.6 模式识别技术 | 第20-21页 |
4.7 生物标志物的识别和代谢网络构建 | 第21页 |
5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6 文献综述 | 第21-27页 |
6.1 茵陈五苓散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21页 |
6.2 药理作用 | 第21-24页 |
6.3 临床研究 | 第24-26页 |
6.4 讨论 | 第26-27页 |
第二章 茵陈五苓散对Α-萘异硫氰酸酯致大鼠黄疸型肝损伤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 第27-41页 |
2.1 前言 | 第27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7-29页 |
2.2.1 试剂 | 第27-28页 |
2.2.2 仪器 | 第28-29页 |
2.2.3 实验动物 | 第29页 |
2.2.4 药物及制备 | 第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2.3.1 分组、造模及给药 | 第29-30页 |
2.3.2 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 | 第30页 |
2.3.3 用GC/MS技术检测血清代谢物 | 第30页 |
2.3.4 用PCA与SPLS-DA分析技术检测模型稳健性和YCL的干预作用 | 第30页 |
2.3.5 代谢标志物寻找及代谢通路分析 | 第30-31页 |
2.4 结果 | 第31-38页 |
2.4.1 一般观察 | 第31页 |
2.4.2 YCL对黄疸型肝损伤大鼠肝脏HE染色病理形态改变的作用 | 第31-32页 |
2.4.3 经GC/MS分析得肝损伤大鼠血清代谢物丰度变化 | 第32页 |
2.4.4 PCA与SPLS-DA分析结果 | 第32-33页 |
2.4.5 代谢标志物获取及水平变化 | 第33-36页 |
2.4.6 构建代谢通路图 | 第36-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1页 |
第三章 茵陈五苓散干预高脂血症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 第41-58页 |
3.1 前言 | 第41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3.2.1 试剂 | 第41-42页 |
3.2.2 仪器 | 第42-43页 |
3.2.3 实验动物 | 第43页 |
3.2.4 药物及制备 | 第4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3.3.1 分组、造模及给药 | 第43-44页 |
3.3.2 活动大鼠观察 | 第44页 |
3.3.3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 | 第44页 |
3.3.4 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损伤程度 | 第44页 |
3.3.5 用GC/MS技术检测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代谢物 | 第44页 |
3.3.6 用HPLC/MS技术检测高脂血症大鼠尿液代谢物 | 第44页 |
3.3.7 用PCA与OPLS-DA分析技术检测模型稳健性和YCL的干预作用 | 第44页 |
3.3.8 代谢标志物寻找及代谢通路分析 | 第44-45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45-56页 |
3.4.1 高脂血症大鼠行为学结果 | 第45-47页 |
3.4.2 高脂饲料对SD大鼠TG与TC水平的影响 | 第47页 |
3.4.3 YCL对高脂血症大鼠肝脏HE染色病理形态改变的作用 | 第47-48页 |
3.4.4 经GC/MS分析得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代谢物丰度变化 | 第48-49页 |
3.4.5 经HPLC/MS技术分析高脂血症大鼠尿液丰度变化 | 第49-50页 |
3.4.6 血清与尿液PCA与OPLS-DA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3.4.7 代谢标志物获取及其水平变化 | 第51-53页 |
3.4.8 构建代谢通路图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基于代谢组学技术探究茵陈五苓散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的调节机制 | 第58-71页 |
4.1 前言 | 第5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8-59页 |
4.2.1 试剂 | 第58-59页 |
4.2.2 仪器 | 第59页 |
4.2.3 实验动物 | 第59页 |
4.2.4 药物制备 | 第59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4.3.1 分组、造模及给药 | 第59-60页 |
4.3.2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生化指标 | 第60页 |
4.3.3 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组织和主动脉弓损伤程度 | 第60页 |
4.3.4 用GC/MS技术检测高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代谢物 | 第60页 |
4.3.5 用HPLC/MS技术检测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尿液代谢物 | 第60页 |
4.3.6 血清数据处理过程 | 第60-61页 |
4.3.7 尿液数据处理过程 | 第61页 |
4.3.8 绘制代谢通路 | 第61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1-69页 |
4.4.1 高脂饲料和维生素D3对SD大鼠TG与TC水平的影响 | 第61-62页 |
4.4.2 YCL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肝脏和主动脉弓HE染色病理形态改变的作用 | 第62-63页 |
4.4.3 血清PCA与PLS-DA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4.4.4 尿液PCA与OPLS-DA分析结果 | 第64页 |
4.4.5 代谢标志物获取及其水平变化 | 第64-67页 |
4.4.6 构建代谢通路图 | 第67-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4页 |
5.1 结论 | 第71页 |
5.2 不同生物模型代谢组学研究 | 第71-72页 |
5.2.1 茵陈五苓散抗黄疸型肝损伤 | 第71页 |
5.2.2 茵陈五苓散抗高血脂 | 第71-72页 |
5.2.3 茵陈五苓散抗动脉粥样硬化 | 第72页 |
5.3 本文创新点 | 第72-73页 |
5.4 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1页 |
附录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