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0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一、关于自贸区内涵的界定 | 第12-13页 |
二、对建设自贸区的模式、必要性及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沿边经济合作开放的研究 | 第15页 |
四、“一带一路”倡议给建设沿边自贸区带来的机遇研究 | 第15-16页 |
五、简要述评 | 第16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6-18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三、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第一节 自贸区的定义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自贸区建设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一、自由贸易理论 | 第21-22页 |
二、增长极理论 | 第22页 |
三、核心-边缘理论 | 第22-23页 |
四、区域共生理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构建沿边自贸区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 第24-28页 |
第一节 南宁-昆明双核沿边自贸区建设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一、西南沿边地区发展经济的需要 | 第24页 |
二、提升西南沿边地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需要 | 第24页 |
三、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关系稳定的需要 | 第24-25页 |
四、有利于中国构建自由贸易园区战略的实施 | 第25页 |
第二节 南宁-昆明双核沿边自贸区构建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一、地理、地缘相近 | 第25-26页 |
二、交通运输设施便利 | 第26页 |
三、合作平台、机制成熟,合作历史悠久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四章 南宁-昆明双核沿边自贸区构建的战略框架 | 第28-34页 |
第一节 自贸区的建设思路 | 第28页 |
一、自贸区战略定位 | 第28页 |
二、自贸区的功能定位 | 第28页 |
第二节 自贸区拟实施的范围 | 第28-33页 |
一、广西部分 | 第29-32页 |
二、云南部分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五章 南宁-昆明双核沿边自贸区功能评价的实证分析 | 第34-42页 |
第一节 南宁-昆明双核沿边自贸区的功能评价 | 第34-39页 |
一、方法介绍 | 第34-35页 |
二、指标选取 | 第35-37页 |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7-39页 |
第二节 基于自贸区功能定位的模式选择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六章 国内外自贸区建设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42-47页 |
第一节 国内外典型的自贸区 | 第42-44页 |
第二节 经验借鉴 | 第44-45页 |
一、完备的法律体系 | 第44页 |
二、坚持自由贸易宗旨 | 第44页 |
三、贯彻贸易便利化原则 | 第44-45页 |
四、发挥优势,特色发展 | 第45页 |
第三节 对构建沿边自贸区的启示 | 第45-46页 |
一、发挥通道经济优势,拓展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 | 第45页 |
二、完善规章制度,依法创新监管体制机制 | 第45-46页 |
三、建设信息平台,整合行政管理部门和行业资源 | 第46页 |
四、促进投资开放,完善创新多层次金融政策 | 第46页 |
五、规范边境贸易口岸管理,拓展边境贸易合作领域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七章 南宁-昆明双核沿边自贸区构建的对策和建议 | 第47-51页 |
第一节 明确合作的路径 | 第47-48页 |
一、建设基础平台 | 第47页 |
二、确保互联互通 | 第47页 |
三、拓宽合作领域 | 第47页 |
四、遵循共赢原则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完善自贸区建设的保障措施 | 第48-49页 |
一、法制环境保障 | 第48页 |
二、贸易服务保障 | 第48页 |
三、投资服务保障 | 第48页 |
四、人才服务保障 | 第48-49页 |
第三节 加强各区域间多方面互联互通 | 第49-51页 |
一、可能遇到的问题 | 第49页 |
二、应对措施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