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缩略表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9页 |
1. 引言 | 第10-11页 |
2. 水稻茎秆结构特征及功能 | 第11-18页 |
2.1 水稻茎秆的结构特征 | 第11页 |
2.2 茎秆相关的抗倒伏性状 | 第11-16页 |
2.2.1 茎秆物理性状和抗倒伏现象 | 第12-13页 |
2.2.2 茎秆机械性能与倒伏相关 | 第13页 |
2.2.3 茎秆解刨结构和抗倒伏性状 | 第13-15页 |
2.2.4 茎秆化学成分和抗倒伏现象 | 第15-16页 |
2.3 抗倒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16-18页 |
3. 水稻叶片形态的结构特征及发育建成 | 第18-24页 |
3.1 水稻叶片的外部形态结构 | 第19页 |
3.2 水稻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 | 第19-20页 |
3.3 水稻叶片的形态建成 | 第20-24页 |
3.3.1 叶片的极性发育 | 第21页 |
3.3.2 水稻叶片的发育的调控机制 | 第21-24页 |
4. 激素与植物的极性生长 | 第24-27页 |
4.2 赤霉素 | 第25页 |
4.3 细胞分裂素 | 第25-26页 |
4.4 其他激素 | 第26页 |
4.5 已经克隆的与植物激素相关的基因 | 第26-27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一个水稻茎秆弯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 | 第29-4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1.1 材料来源 | 第29页 |
1.2 构建遗传群体 | 第29-30页 |
1.3 实验中常用的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1.3.1 化学试剂 | 第30页 |
1.3.2 仪器与实验 | 第30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0-37页 |
2.1 甲醛磺酸乙酯(EMS)化学诱变 | 第30-31页 |
2.2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1页 |
2.3 植物DNA提取 | 第31-32页 |
2.4 引物设计 | 第32页 |
2.5 PCR扩增与电泳 | 第32-34页 |
2.5.1 PCR扩增 | 第32-33页 |
2.5.2 PCR电泳检测 | 第33-34页 |
2.6 双脱氧法测序 | 第34-35页 |
2.7 细胞学观察 | 第35-36页 |
2.8 WBZ1的基因定位 | 第36页 |
2.8.1 WBZ1的初定位 | 第36页 |
2.8.2 WBZ1的精细定位 | 第36页 |
2.9 候选基因预测 | 第36-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3.1 WBZ1 遗传分析 | 第37页 |
3.2 WBZ1突变体的形态特征 | 第37-40页 |
3.2.1 WBZ1突变体植株形态 | 第37-39页 |
3.2.2 WBZ1突变体茎秆形态 | 第39页 |
3.2.3 WBZ1突变体叶片形态 | 第39-40页 |
3.3 WBZ1突变体叶片的细胞结构分析 | 第40-41页 |
3.4 WBZ1基因的定位结果 | 第41-43页 |
3.4.1 初定位 | 第41-42页 |
3.4.2 精细定位 | 第42-43页 |
3.5 候选基因分析 | 第43-44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4-47页 |
4.1 WBZ1突变体的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4.2 研究讨论 | 第45-47页 |
4.2.1 多效性性状 | 第45页 |
4.2.2 候选基因的讨论 | 第45-47页 |
第三章 下一步研究计划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致谢 | 第55-57页 |
附录 | 第57-60页 |
附录一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部分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57页 |
附录二 1.0%EMS溶液的配方 | 第57-58页 |
附录三 DNA提取液配方 | 第58页 |
附录四 TAQ酶的制备流程 | 第58-59页 |
附录五 PCR BUFFER配方 | 第59-60页 |
附录六 电泳缓冲液配方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