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4-64页 |
1.1 螺旋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24-38页 |
1.1.1 引言 | 第24-25页 |
1.1.2 螺旋聚合物的种类 | 第25-32页 |
1.1.3 螺旋聚合物的表征 | 第32-35页 |
1.1.4 螺旋聚合物的应用 | 第35-38页 |
1.2 螺旋取代聚炔及其衍生物研究进展 | 第38-48页 |
1.2.1 引言 | 第38页 |
1.2.2 取代聚炔的构型及构象 | 第38-40页 |
1.2.3 取代聚炔纤维 | 第40-41页 |
1.2.4 取代聚炔粒子 | 第41-44页 |
1.2.5 取代聚炔凝胶 | 第44-45页 |
1.2.6 取代聚炔自组装材料 | 第45-46页 |
1.2.7 取代聚炔二维晶体 | 第46-47页 |
1.2.8 取代聚炔液晶材料 | 第47-48页 |
1.3 多孔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48-58页 |
1.3.1 引言 | 第48-49页 |
1.3.2 直接模板法 | 第49-50页 |
1.3.3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法 | 第50-52页 |
1.3.4 直接合成法 | 第52-54页 |
1.3.5 高内相乳液聚合法 | 第54-56页 |
1.3.6 界面聚合法 | 第56-57页 |
1.3.7 呼吸图案法 | 第57-58页 |
1.4 手性拆分 | 第58-61页 |
1.4.1 引言 | 第58页 |
1.4.2 色谱法拆分 | 第58-59页 |
1.4.3 吸附拆分 | 第59页 |
1.4.4 结晶拆分 | 第59-60页 |
1.4.5 液相萃取拆分 | 第60-61页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61-64页 |
第二章 高内相乳液法制备取代聚炔多孔材料及对映体选择性诱导结晶 | 第64-78页 |
2.1 引言 | 第64-6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65-68页 |
2.2.1 原料及仪器 | 第65-66页 |
2.2.2 高内相乳液聚合法制备多孔取代聚炔块体材料 | 第66-67页 |
2.2.3 诱导氨基酸对映体选择性结晶 | 第67-6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8-76页 |
2.3.1 取代聚炔多孔块体材料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 第68-71页 |
2.3.2 取代聚炔多孔块体材料的光学活性表征 | 第71-72页 |
2.3.3 取代聚炔多孔块体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72-73页 |
2.3.4 诱导氨基酸对映体选择性结晶表征 | 第73-7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取代聚炔互穿网络材料的制备及对映体选择性吸附 | 第78-96页 |
3.1 引言 | 第78-7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9-82页 |
3.2.1 原料及仪器 | 第79-80页 |
3.2.2 取代聚炔手性多孔框架的制备 | 第80-81页 |
3.2.3 取代聚炔互穿网络材料的制备 | 第81页 |
3.2.4 葡萄糖异构体选择性吸附 | 第81-8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82-94页 |
3.3.1 取代聚炔互穿网络材料的制备及形貌表征 | 第82-87页 |
3.3.2 取代聚炔互穿网络材料的结构表征 | 第87-89页 |
3.3.3 取代聚炔互穿网络材料的光学活性表征 | 第89-90页 |
3.3.4 葡萄糖异构体选择性吸附表征 | 第90-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四章 取代聚炔/二氧化硅多孔杂化微球的制备及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 第96-114页 |
4.1 引言 | 第96-9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4.2.1 原料及仪器 | 第97-98页 |
4.2.2 手性炔单体的制备 | 第98-99页 |
4.2.3 取代聚炔大分子硅烷偶联剂的制备 | 第99页 |
4.2.4 取代聚炔/二氧化硅杂化多孔微球的制备 | 第99-100页 |
4.2.5 金鸡纳碱类手性药物的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 第10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3页 |
4.3.1 取代聚炔大分子硅烷偶联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100-105页 |
4.3.2 取代聚炔/二氧化硅杂化多孔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 第105-109页 |
4.3.3 金鸡纳碱类手性药物的对映体选择性释放表征 | 第109-11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五章 取代聚炔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对映体选择性吸附 | 第114-130页 |
5.1 引言 | 第114-11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5-118页 |
5.2.1 原料及仪器 | 第115-116页 |
5.2.2 包覆模板分子取代聚炔微球的制备 | 第116页 |
5.2.3 模板分子的释放及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 第116-117页 |
5.2.4 对映体选择性吸附 | 第117-11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8页 |
5.3.1 包覆模板分子的取代聚炔微球的表征 | 第118-121页 |
5.3.2 模板分子去除过程的表征 | 第121-123页 |
5.3.3 取代聚炔分子印迹微球的表征 | 第123-124页 |
5.3.4 对映体选择性吸附表征 | 第124-12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第六章 取代聚炔/聚乳酸复合微球的制备及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 第130-148页 |
6.1 引言 | 第130-13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1-134页 |
6.2.1 原料及仪器 | 第131-132页 |
6.2.2 炔基化聚乳酸的制备 | 第132-133页 |
6.2.3 取代聚炔/聚乳酸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133页 |
6.2.4 聚丙烯酸丁酯/聚乳酸复合微球的制备 | 第133页 |
6.2.5 手性萘普生药物对映体选择性释放 | 第133-13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6页 |
6.3.1 炔基化聚乳酸的表征 | 第134-137页 |
6.3.2 取代聚炔/聚乳酸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137-140页 |
6.3.3 聚丙烯酸丁酯/聚乳酸复合微球的表征 | 第140-142页 |
6.3.4 手性萘普生药物对映体选择性释放表征 | 第142-146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6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6-168页 |
致谢 | 第168-170页 |
导师简介 | 第170-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172-173页 |
附件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