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污水和菌渣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微生物降解

中文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5页
中文文摘第6-13页
绪论第13-21页
    1.1 抗生素使用现状第13页
    1.2 我国抗生素菌渣现状第13-16页
        1.2.1 抗生素菌渣来源及理化性质第13页
        1.2.2 抗生素菌渣的潜在危害第13-14页
        1.2.3 抗生素菌渣的处置方法第14-16页
    1.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概述第16-18页
        1.3.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分类及部分种类化学结构第16-18页
    1.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残留与危害第18页
        1.4.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耳、肾毒性第18页
    1.5 选题背景、研究意义与内容第18-21页
        1.5.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8-19页
        1.5.2 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一章 三株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高效降解菌的降解特性第21-37页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第21-24页
        1.1 实验材料第21-22页
            1.1.1 实验菌株第21页
            1.1.2 实验药品第21-22页
            1.1.3 培养基第22页
        1.2 方法第22-24页
            1.2.1 菌株形态及显微观察第22页
            1.2.2 实验材料预处理第22-23页
            1.2.3 杯碟法测定抗生素含量第23-24页
            1.2.4 三株高效降解菌生长曲线及pH变化规律第24页
            1.2.5 卡那霉素浓度对菌株生长及降解速率的影响第24页
            1.2.6 A_1、A_2、A_3菌株降解卡那霉素动力学曲线第24页
            1.2.7 A_2菌株在不同营养成分培养基中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的降解第24页
            1.2.8 A_2降解菌对链霉素、庆大霉素降解动力学曲线第24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24-34页
        2.1 菌株形态及显微观察第24-26页
        2.2 杯碟法测硫酸单卡那霉素含量标准曲线第26页
        2.3 杯碟法测硫酸链霉素含量标准曲线第26-27页
        2.4 杯碟法测硫酸庆大素含量标准曲线第27页
        2.5 三株高效降解菌生长曲线及pH变化规律第27-29页
        2.6 卡那霉素浓度对菌株生长及降解速率的影响第29-30页
        2.7 A_1、A_2、A_3菌株降解卡那霉素动力学曲线第30-31页
        2.8 A_2降解菌对链霉素和庆大霉素的降解第31-34页
            2.8.1 A_2降解菌在不同浓度LB培养基中对链霉素、庆大霉素降解第31-33页
            2.8.2 A_2菌株降解链霉素及庆大霉素动力学曲线第33-34页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第34-37页
第二章 A_2菌株对废弃菌渣中卡那霉素及链霉素的降解第37-53页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第37-39页
        1.1 实验材料第37-38页
            1.1.1 实验菌株第37页
            1.1.2 实验药品第37页
            1.1.3 实验仪器第37-38页
            1.1.4 培养基第38页
        1.2 方法第38-39页
            1.2.1 实验材料预处理第38页
            1.2.2 发酵样品抗生素降解率测定方法第38页
            1.2.3 固体发酵基质配方的优化第38-39页
            1.2.4 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9页
            1.2.5 Plackett-Burman设计优化第39页
            1.2.6 最陡爬坡试验第39页
            1.2.7 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优化第39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39-50页
        2.1 固体发酵基质配方的优化第39-42页
            2.1.1 发酵基质配方比例对固体发酵抗生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的影响第39-40页
            2.1.2 添加碳氮源对固体发酵抗生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的影响第40页
            2.1.3 添加无机盐对固体发酵抗生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的影响第40-41页
            2.1.4 初始含水量对固体发酵抗生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的影响第41-42页
        2.2 培养条件的优化第42-44页
            2.2.1 装样量对固体发酵抗生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的影响第42页
            2.2.2 培养温度对固体发酵抗生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的影响第42-43页
            2.2.3 接种量对固体发酵抗生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的影响第43页
            2.2.4 时间对固体发酵抗生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的影响第43-44页
        2.3 Plackett-burman优化卡那霉素菌渣残抗降解率第44-46页
        2.4 最陡爬坡试验确定响应面试验因素水平中心点第46页
        2.5 Box-Behnken响应面设计确定显著因素的最优水平第46-50页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第50-53页
第三章 含卡那霉素菌渣的多菌种复合发酵降解第53-71页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第53-58页
        1.1 实验材料第53-54页
            1.1.1 实验菌株第53页
            1.1.2 实验药品第53页
            1.1.3 实验仪器第53-54页
            1.1.4 培养基第54页
        1.2 方法第54-58页
            1.2.1 相关试剂的配制第54-55页
            1.2.2 苯酚硫酸法测定发酵样品中残糖含量第55页
            1.2.3 氨基氮含量的测定第55页
            1.2.4 卡那霉素菌渣残留抗生素降解率第55页
            1.2.5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第55页
            1.2.6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第55-56页
            1.2.7 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56页
            1.2.8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第56-57页
            1.2.9 发酵菌种种子液制备第57页
            1.2.10 培养基灭菌与否对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第57页
            1.2.11 不同培养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第57页
            1.2.12 接种量及通气条件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第57页
            1.2.13 接种顺序及接种比例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第57-58页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第58-68页
        2.1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第58页
        2.2 酵母菌的分离筛选第58-60页
        2.3 酵母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第60-61页
            2.3.1 酵母菌基因组DNA提取第60页
            2.3.2 酵母菌Y_1、Y_2 PCR扩增第60页
            2.3.3 酵母菌Y_1、Y_2 DNA序列分析及分子鉴定第60-61页
        2.4 发酵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1-63页
            2.4.1 A_2降解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1-62页
            2.4.2 酵母菌Y_1、Y_2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2页
            2.4.3 乳酸菌群生长曲线的测定第62-63页
        2.5 培养基灭菌与否对固态发酵效果的影响第63页
        2.6 不同培养温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第63-66页
            2.6.1 不同培养温度对发酵过程卡那霉素降解率的影响第63-64页
            2.6.2 不同培养温度下发酵过程残糖变化情况第64-65页
            2.6.3 不同培养温度下发酵过程氨态氮变化情况第65-66页
            2.6.4 不同培养温度下发酵过程pH变化情况第66页
        2.7 接种量及通气条件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第66-67页
        2.8 接种顺序及接种比例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第67-68页
    第三节 小结与讨论第68-71页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第71-73页
    第一节 结论第71-72页
    第二节 展望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77-79页
致谢第79-81页
个人简历第81-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狂犬病毒糖蛋白单链抗体的筛选及其制备工艺的研究
下一篇:网络数据的链路预测及可视化方法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