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数学论文--代数、数论、组合理论论文--组合数学(组合学)论文--图论论文

电力网络的关键环节识别及稳定性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9-13页
    1.1 复杂网络研究概述第9-10页
    1.2 复杂网络理论在电力网络中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本文研究意义第11-12页
    1.4 本文主要内容安排第12-13页
第2章 复杂网络理论基础第13-21页
    2.1 复杂网络的表示方法第13页
    2.2 复杂网络的统计特性第13-15页
        2.2.1 平均路径长度第13页
        2.2.2 度与度分布第13-14页
        2.2.3 聚类系数第14页
        2.2.4 节点介数第14-15页
    2.3 Kuramoto相振子模型第15页
    2.4 电力网络动力学模型第15-17页
    2.5 电力网络的复杂拓扑结构第17-20页
    2.6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3章 电力网络的关键节点识别研究第21-30页
    3.1 于网络拓扑结构的评价指标第21-23页
        3.1.1 度中心性第21-22页
        3.1.2 接近中心性第22-23页
    3.2 基于动力学角度的评价指标第23-24页
        3.2.1 临界同步耦合强度第23页
        3.2.2 失同步扩散时间第23-24页
    3.3 基于网络拓扑和动力学的综合评价方法第24-27页
    3.4 仿真实验验证第27-29页
    3.5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4章 电力网络的关键线路识别研究第30-38页
    4.1 于网络凝聚度的线路重要度评价方法第30-31页
    4.2 基于本文方法的线路重要度计算第31-32页
    4.3 线路识别效果对比第32-34页
    4.4 基于结构和动力学的识别效果验证第34-37页
    4.5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5章 簇网络的同步及稳定性研究第38-49页
    5.1 簇网络同步能力与子网间连接数的关系第38-40页
    5.2 簇网络同步阈值与子网间连接数的关系第40-41页
    5.3 簇网络的抗扰性与子网间连接数的关系第41-43页
    5.4 簇网络系统与单一子网系统的同步能力的比较第43-46页
    5.5 簇网络系统与单一子网系统的抗扰能力的比较第46-48页
    5.6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6.1 总结第49页
    6.2 展望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和完成的论文情况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影响QTL连锁定位因素的实证分析和模拟研究
下一篇:聚表剂驱模拟采出液的稳定性能及破乳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