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 第18-2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8-20页 |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0-21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3.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 第23-46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3-34页 |
2.1.1 基础设施 | 第23-29页 |
2.1.2 基础设施投资 | 第29-30页 |
2.1.3 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效应 | 第30-32页 |
2.1.4 区域空间形态的界定 | 第32-34页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与述评 | 第34-44页 |
2.2.1 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分布研究综述 | 第34-37页 |
2.2.2 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 | 第37-41页 |
2.2.3 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区域空间形态演化的研究综述 | 第41-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分布及其变迁分析 | 第46-80页 |
3.1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制度变迁 | 第46-53页 |
3.1.1 空间非均衡发展阶段的基础设施投资制度变迁:1978-1999 年 | 第47-50页 |
3.1.2 空间协调发展阶段的基础设施投资制度变迁:1999-2015 年 | 第50-53页 |
3.2 基于流量的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分布与演变趋势 | 第53-70页 |
3.2.1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及变化趋势 | 第53-56页 |
3.2.2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结构分析 | 第56-62页 |
3.2.3 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分布及变迁 | 第62-70页 |
3.3 基于存量的中国基础投资空间分布与变迁分析 | 第70-78页 |
3.3.1 中国经济性基础设施投资存量估算及方法说明 | 第70-73页 |
3.3.2 基于存量的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分布与变迁 | 第73-7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第4章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第80-103页 |
4.1 基础设施投资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 | 第80-85页 |
4.1.1 短期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乘数效应 | 第80-81页 |
4.1.2 长期分析:基于新增长理论的基础设施投资效应 | 第81-85页 |
4.2 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分析 | 第85-96页 |
4.2.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的Moran指数I及其检验 | 第86-87页 |
4.2.2 空间权重矩阵的界定与构建 | 第87-88页 |
4.2.3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88-95页 |
4.2.4 以基础设施赋值条件时人均GDP的Moran指数 | 第95-96页 |
4.3 基础设施投资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弹性分析 | 第96-101页 |
4.3.1 实证模型与变量的确定 | 第96-98页 |
4.3.2 数据的来源、处理及描述统计 | 第98-99页 |
4.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99-10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空间形态演化效应分析 | 第103-124页 |
5.1 区域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因 | 第104-106页 |
5.1.1 区域空间形态发展的不均衡是其演变的动力之源 | 第104页 |
5.1.2 区域空间形态演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 第104-105页 |
5.1.3 资源环境的约束迫使区域空间形态的演化 | 第105页 |
5.1.4 政策因素 | 第105-106页 |
5.2 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空间形态的关联分析 | 第106-108页 |
5.2.1 空间关联 | 第106-107页 |
5.2.2 功能关联 | 第107页 |
5.2.3 动态关联 | 第107-108页 |
5.3 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 | 第108-111页 |
5.3.1 农村空间形态演化的阶段与特点 | 第108页 |
5.3.2 基础设施投资影响农村空间形态演化的动因分析 | 第108-109页 |
5.3.3 基础设施投资与我国农村空间形态演变的关系分析 | 第109-111页 |
5.4 城镇化率与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的灰色耦合度模型分析 | 第111-114页 |
5.4.1 灰色耦合度评价模型的数据与标准化处理 | 第111-112页 |
5.4.2 灰色耦合度评价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第112-114页 |
5.5 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影响分析 | 第114-122页 |
5.5.1 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模式 | 第115-116页 |
5.5.2 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空间形态简单演化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5.5.3 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空间形态结构演化的影响机制 | 第117-120页 |
5.5.4 基础设施投资对城市空间形态分布演化的影响机制 | 第120-12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22-124页 |
第6章 影响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及空间效应的因素分析 | 第124-142页 |
6.1 地理环境与人口分布对基础设施投资与空间效应的影响分析 | 第124-129页 |
6.1.1 区域面积 | 第124-125页 |
6.1.2 区域地形与位置 | 第125-126页 |
6.1.3 区域内自然资源状况 | 第126-127页 |
6.1.4 区域人口与密度 | 第127-129页 |
6.2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第129-132页 |
6.3 制度变迁与国家战略演变对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演变的影响 | 第132-138页 |
6.3.1 制度变迁 | 第132-133页 |
6.3.2 制度变迁的作用 | 第133-134页 |
6.3.3 区域发展战略与区域协调政策 | 第134-136页 |
6.3.4 市场机制 | 第136-137页 |
6.3.5 分权体制 | 第137-138页 |
6.4 城市化对基础设施投资与空间效应的影响 | 第138-140页 |
6.4.1 城市化建设增加了对于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 | 第138-139页 |
6.4.2 城市化差异致使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分布失衡 | 第139-14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40-142页 |
第7章 结论、政策意义与启示 | 第142-151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42-145页 |
7.2 政策意义与启示 | 第145-150页 |
7.2.1 差别性的区域基础设施投资倾向,对中西部地区加大力度 | 第145-146页 |
7.2.2 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类别的空间结构 | 第146-147页 |
7.2.3 经济性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在东中西部应当有所侧重 | 第147页 |
7.2.4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 第147-148页 |
7.2.5 推进区域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辐射经济效应 | 第148页 |
7.2.6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也应充分体现市场调节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 第148-149页 |
7.2.7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制度安排应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 | 第149-150页 |
7.3 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50-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2页 |
附录 | 第162-198页 |
附录A 历年省域经济基础设施投资比例 | 第162-168页 |
附录B 历年省域经济基础设施投资分布图 | 第168-179页 |
附录C 历年省域经济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 第179-185页 |
附录D 历年省域基础设施投资资本存量分布图 | 第185-191页 |
附录E 历年省域人均GDP分布图 | 第191-198页 |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与科研成果 | 第198-199页 |
致谢 | 第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