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东开发区储层地质特征研究
| 致谢 | 第1-6页 |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1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4-16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5页 |
| ·地理位置及开发现状 | 第16-17页 |
| ·地质背景 | 第17-25页 |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7-18页 |
| ·港东构造特征 | 第18-21页 |
| ·断层封闭性研究 | 第21-22页 |
| ·区域地层 | 第22-25页 |
| 3 地层格架与沉积特征 | 第25-38页 |
|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5-27页 |
| ·地层划分 | 第25-26页 |
| ·地层对比 | 第26-27页 |
| ·沉积特征研究 | 第27-31页 |
| ·明化镇组沉积特征 | 第27-29页 |
| ·馆陶组沉积特征 | 第29-30页 |
| ·不同环境的沉积特征对比 | 第30-31页 |
| ·沉积微相特征研究 | 第31-38页 |
| ·明化镇组沉积微相特征 | 第31-35页 |
| ·馆陶组沉积微相特征 | 第35-38页 |
| 4 储层特征研究 | 第38-57页 |
| ·储层的成岩作用 | 第38-39页 |
| ·成岩作用 | 第38-39页 |
| ·成岩阶段划分 | 第39页 |
| ·储层微观特征 | 第39-43页 |
| ·储层的岩矿特征 | 第39-40页 |
| ·储层的孔隙、喉道类型 | 第40-42页 |
| ·孔隙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 ·储层“四性”关系研究 | 第43-45页 |
| ·岩性、物性的相互关系 | 第43页 |
| ·岩性、电性的相互关系 | 第43-45页 |
| ·岩性、物性、含油性与电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45页 |
| ·储层规模分析 | 第45-46页 |
|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 第46-57页 |
| ·研究方法及评价参数选择 | 第46-48页 |
| ·孔喉非均质性研究 | 第48-49页 |
| ·表面非均质特点 | 第49页 |
| ·层内非均质特征 | 第49-52页 |
| ·层间非均质特征 | 第52-54页 |
| ·平面非均质特征 | 第54-57页 |
| 5 注水开发后储层特征 | 第57-69页 |
| ·储层渗流差异 | 第57-59页 |
| ·层内渗流差异 | 第57-58页 |
| ·层间渗流差异 | 第58页 |
| ·平面渗流差异 | 第58-59页 |
| ·储层特征变化规律 | 第59-64页 |
| ·储层物性变化 | 第59-60页 |
| ·孔隙结构变化 | 第60-61页 |
| ·储层内粘土矿物变化 | 第61-62页 |
| ·储层骨架变化 | 第62-63页 |
| ·注水开发后储层非均质性变化 | 第63-64页 |
| ·储层变化机理 | 第64-69页 |
| ·储层特征与储层变化的关系 | 第65页 |
| ·注入水与岩石和地层流体的相互作用 | 第65-69页 |
| 6 储层的综合评价 | 第69-74页 |
| ·储层岩石物理相评价模型 | 第69-70页 |
| ·储层评价标准及其划分 | 第70-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作者简历 | 第79-81页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