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词表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4-23页 |
1.临床资料 | 第14-16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4页 |
1.2 病例选择 | 第14-16页 |
1.2.1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1.2.2 血瘀证的评分标准 | 第14页 |
1.2.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1.2.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5页 |
1.2.5 病例剔除标准 | 第15页 |
1.2.6 病例退出标准 | 第15-16页 |
2.治疗方案 | 第16-17页 |
2.1 观察药物 | 第16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6-17页 |
2.2.1 试验方法 | 第16页 |
2.2.2 服药方法 | 第16页 |
2.2.3 服药疗程 | 第16-17页 |
3.观察指标 | 第17页 |
3.1 疗效性观察项目 | 第17页 |
3.2 安全性观察项目 | 第17页 |
3.3 观察时间点 | 第17页 |
4.疗效评价判断标准 | 第17-19页 |
4.1 血瘀症状评分标准 | 第17-18页 |
4.2 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 第18-19页 |
5.统计学方法 | 第19页 |
6.研究结果 | 第19-23页 |
6.1 研究对象的纳入及一般情况 | 第19页 |
6.2 治疗前后患者血瘀症状的疗效分析 | 第19-21页 |
6.2.1 治疗前后患者血瘀证主症的积分比较 | 第19-20页 |
6.2.2 治疗前后患者血瘀证次症的积分比较 | 第20页 |
6.2.3 治疗前后患者血瘀证总体临床疗效比较 | 第20-21页 |
6.3 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疗效分析 | 第21-22页 |
6.3.1 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粘滞性情况比较 | 第21页 |
6.3.2 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聚集性情况比较 | 第21页 |
6.3.3 治疗前后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形性情况比较 | 第21-22页 |
6.4 治疗前后患者静息状态下血压的疗效分析 | 第22页 |
6.5 安全性评价 | 第22-23页 |
第二部分 讨论 | 第23-36页 |
1.西医学对高血压的认识 | 第23-25页 |
1.1 高血压的内皮功能障碍与靶器官损伤概述 | 第23-24页 |
1.2 西医学治疗高血压的现状 | 第24-25页 |
2.中医理论对高血压发病机理的探讨 | 第25-31页 |
2.1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 第25-27页 |
2.1.1 高血压的中医病名 | 第25页 |
2.1.2 虚为发病之本 | 第25-26页 |
2.1.3 因虚致实是发病的基本环节 | 第26-27页 |
2.1.4 多虚多瘀是老年人的病理体质特点 | 第27页 |
2.2 瘀血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 | 第27-31页 |
2.2.1 “瘀血”理论的认识 | 第27-28页 |
2.2.2 中医对“瘀血”治法的探讨 | 第28-29页 |
2.2.3 “瘀血”与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密切 | 第29页 |
2.2.4 活血化瘀是中医防治高血压的有效手段 | 第29-31页 |
3.血液流变学研究现状及与“瘀血”的相关性探讨 | 第31-32页 |
3.1 血液流变学研究简况 | 第31页 |
3.2 血液流变学与“血瘀证”相关性探讨 | 第31-32页 |
4.银杏酮酯滴丸的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 第32-34页 |
5.临床试验疗效分析 | 第34-35页 |
6.施慧达简介 | 第35-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37-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1 | 第39-46页 |
第三部分 综述 | 第46-52页 |
参考文献2 | 第50-52页 |
附件 | 第52-56页 |
附件1:CRF表 | 第52-55页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